
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2個月就突破1億用戶,成為史上用戶成長速度最快的應用程式,開啟AI競爭的戰國時代。OpenAI創辦人山姆.奧特曼也成為繼賈伯斯與馬斯克後,最受矚目的科技領袖。每個人都想知道,這位橫空出世的OpenAI創辦人山姆.奧特曼是怎麼崛起的?他如何培養矽谷圈的人脈?又為何會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
本書作者周恒星是知名矽谷記者,與奧特曼結識將近十年,他以親身經歷與第一手資訊,詳細講述OpenAI創立至今的關鍵事件與人物,帶領讀者親歷AI跌宕起伏的大事,讓讀者認識真實的奧特曼。
北京時間2023年11月11日清晨,一封郵件突然跳進我的收件匣,寄件者是奧特曼。郵件內容只有一行由小寫字母組成的句子:「凱文,我期待接受你的採訪。」同時,郵件副本寄給他的助手。
過去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勸說奧特曼在APEC會議期間接受中國媒體(也就是我)的採訪。這封郵件說明他接受我的採訪請求。他的助手很快幫我安排好時間,就在幾天後的11月14日。我立刻買了一張飛往美國舊金山的機票。
奧特曼首次見面
我和奧特曼相識快10年,那時我是初出茅廬的駐矽谷記者,而他剛剛執掌Y Combinator。當時我正準備帶領一群中國創業家考察矽谷科技產業。許多創業家都表達想去Y Combinator參觀的願望,於是我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的創辦人潔西卡.萊辛(Jessica Lessin)幫忙牽線。奧特曼說他有興趣跟我見面聊一下,地點訂在史丹佛大學的一間教室。那天他在那裡教創業課。
我到教室時,課程還沒有結束,只見一個瘦削的年輕人站在講台上。他擁有典型的矽谷創業家形象:年輕、蒼白、極客氣質、語速飛快,充滿激情的講述如何透過創業改變世界。下課後,人群逐漸散去,我上前自我介紹。他顯得有些靦腆,就像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我們在那間寬敞的教室裡聊了一會兒,具體內容已經模糊,但我記得他最後說:「我應該多去中國看看。」
一個月後,我帶領一群中國創業家拜訪Y Combinator總部,奧特曼很熱情的與中國創業家們打招呼,氣氛和諧融洽。在那次拜訪之後,我和奧特曼就建立聯繫。他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真誠中帶著謙遜。在浮躁的矽谷中,幾乎算是一種美德。
前沿模型論壇
2017年,我從矽谷回中國創立一個瞄準海外讀者的英文媒體Pandaily。2022年,ChatGPT紅遍全球之後,我又重新與他聯絡。他還記得我,似乎偶爾也會瀏覽Pandaily來了解中國的科技資訊。於是我們透過iMessage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
2023年7月,OpenAI宣布和Google、微軟、Anthropic共同成立「前沿模型論壇」(Frontier Model Forum),目的是「確保安全、負責任的開發前沿AI模型」。奧特曼向我透露,他正在考慮邀請一些中國公司參加這個組織。「我們正在和騰訊、字節跳動討論此事,其他(中國)公司也有可能(加入)。」
2023年9月,奧特曼在台北參加完一場AI大會,這是郭台銘安排的活動。在機場時,奧特曼發訊息告訴我,他正要飛往中東,他的「環球旅行」還未結束,並提到他有興趣邀請一些中國開發者參加11月的OpenAI開發者日:「請告訴我你有沒有想推薦的中國公司。」當時,我們還聊到不久前在中國上映的電影《奧本海默》。我告訴他,這部電影在中國非常火紅。
現代奧本海默
在世界巡迴演講中,奧特曼一直將自己比作奧本海默。他不知疲倦的游走於各國政府之間,呼籲監理AI,提出一個類似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監理機構,這不禁讓人聯想到1970年前奧本海默向公眾大聲疾呼核能安全的場景。
如今,奧特曼正處於奧本海默著手建立「曼哈頓計畫」的年紀。在一次採訪中,他還神祕的提到,自己與奧本海默是同一天生日。從那之後,一些媒體便開始稱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奧本海默」。
OpenAI舊金山總部
2023年11月14日週二的舊金山,為了迎接在這裡舉行的APEC會議,這座曾經街上遍地垃圾和流浪漢帳篷的城市突然乾淨許多。在舊金山的市中心主幹道,人行道重新鋪上柏油,雕塑被刷上新油漆,街道兩旁新增裝飾壁畫。《紐約時報》調侃,舊金山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種「青少年趕在父母回家前瘋狂清理派對現場的氣氛」。
在舊金山的教會區,這個著名的嬉皮聚集地,坐落著一座灰色不起眼的建築。從建築外表看不見任何標識。路過的行人肯定不會想到,這座建築物裡正發生一場科技革命。
這裡就是OpenAI總部的所在地,我要在這裡專訪奧特曼。在採訪的前一天晚上,我按要求在線上填寫保密協議,並上傳自己的頭像。採訪那天,我準時抵達這座建築物的入口,在入口旁邊灰色牆壁上找到一個按鈕。按下按鈕接通櫃檯的電話,確認接待人的姓名之後,一扇黑色的鐵門打開。稍等片刻,奧特曼抱著一台銀色的蘋果筆記型電腦出現在我面前,簡短寒暄後,他用門禁卡熟練的刷開櫃檯旁邊一間小會議室的門。
奧特曼遭解雇
那天的採訪進行得很順利,奧特曼顯得神色輕鬆,還不時開著玩笑。當我提到幾天後是ChatGPT發布一週年的日子時,他還感謝我提醒他,並對身邊的同事說,到時候要慶祝一下。採訪結束後,我把自己關在離OpenAI辦公室不到1小時車程的一家Airbnb民宿裡寫稿。
稿子終於在北京時間週五早上發表,但僅僅幾個小時後,我就在手機上看到一條讓我震驚的新聞:奧特曼被董事會解雇。
在我十幾年的財經記者生涯裡,坐在我面前志得意滿的採訪對象被董事會開除、甚至鋃鐺入獄的,並不少見。但作為矽谷最知名的新創公司執行長,以如此公開和不體面的方式被趕下台,實屬罕見。
許多人發訊息問我發生什麼事,但我一無所知。我彷彿置身於風暴中心而無所適從,因為記者更多時候是在風暴過後尋找殘存的線索。我嘗試發訊息給奧特曼,想要進一步採訪他,但沒有得到回應。後來我才知道,那天他的iPhone被蜂擁而入的訊息擠爆,直接當機。
不體面的奇襲行動
很快,整個矽谷、乃至整個科技產業都知道這個消息。媒體也熱切關注,記者們不相信矽谷最熱門的公司會赤裸裸在公眾面前上演權力鬥爭。其實,如果仔細看那份公告,裡面幾乎什麼也沒說。
董事會公告中,「奧特曼與董事會的溝通並不總是那麼坦誠」到底是什麼意思?公告中甚至沒有感謝奧特曼的付出,連做做樣子的話都沒有。這一切太不可思議。
這是一次成功的奇襲,卻是一次很不體面的行動。這份公告把OpenAI內部的矛盾公之於眾。多年來,矽谷的權力鬥爭都是密室裡的遊戲,外人很難一窺究竟。最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往往是戰爭結束後已經清理完畢的戰場。
勝利者要故作矜持,失敗者往往會體面的退出,比如要陪伴家人或身體抱恙。其中的真相往往需要勤奮的記者拚命挖掘,或者等到當事人幾十年後撰寫的回憶錄才能得知。
單純的權力鬥爭?
在矽谷,上一次這樣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權力鬥爭,還要追溯到1985年的蘋果和2012年的Twitter。當我帶著一絲沮喪,打算啟程回國時,奧特曼突然帶著他最忠實的夥伴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王者歸來。如此戲劇性的回歸,讓媒體和大眾為之瘋狂。
11月21日,週二晚上10:01,OpenAI在X上發布一條公告:「我們已經達成初步協議,山姆.奧特曼將回歸OpenAI擔任執行長。」於是,陰謀論甚囂塵上。
整個董事會裡,只剩下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一個內部董事。明眼人都知道,最有可能是他主導這次「政變」。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雖然後來所有的證據都指向這是一場權力鬥爭,但馬斯克卻說:「蘇茨克維有良好的道德準則,而且不追求權力。」
隨著調查愈來愈深入,愈來愈多事實揭露開來。奧特曼被趕下台並不是一次獨立事件,或者單純的權力鬥爭,更有可能是一次與科技發展路線有關的鬥爭,這是過去10年間矽谷人私底下的爭論,卻從未公之於眾。如果我們要弄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就要追溯到10年前。這其實是富裕的科技樂觀主義者、狂熱的悲觀主義者和市值近千億美元的科技巨頭之間意識型態鬥爭的影響。
全然相反的觀念
毫無疑問,奧特曼也是複雜又矛盾的個體。我能隱約感覺到,奧特曼如今政客式微笑的背後,隱藏著一個複雜的靈魂。比如,他常常表現出安靜、害羞的一面,在另一些場合又顯得野心勃勃;他以真誠謙虛的面貌示人,但又經常出現言行不一的情況;甚至他的私人生活也充滿矛盾:他是素食主義者,卻在自己的農場裡養了許多牛。
曾在OpenAI董事會與奧特曼共事過的同事評價說:「他似乎總是在與自己爭論,就像一場辯論中的正、反方。」但正如《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中那句名言:「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時代》年度執行長
2023年底,奧特曼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執行長」,在《時代》雜誌的採訪中,一位與奧特曼相識多年的匿名人士對他的評價,似乎很恰當的解釋他那矛盾的性格:「在很多方面,山姆是個真正友善的人;他不是邪惡的天才。如果他是一個可怕的人,講述這個故事會更容易。」
這位匿名人士接著說:「他關心使命,關心其他人,關心人類。但是,如果你觀察他的行為,你可以清楚看到一個明顯的模式,他總是以極端的方式追求權力。」
奧特曼的導師、忘年交,Y Combinator的創辦人保羅.葛拉漢也說:「有些人賺到足夠的錢之後就停下來,但山姆似乎對錢的興趣不是特別大。另一種可能是,他去做OpenAI或許是因為更喜歡權力。」
馬斯克也看到這一點,作為多年的搭檔和曾經的朋友,他說:「我對山姆有著複雜的感情。」他引用《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中的「權力之戒」做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權力之戒可以腐蝕人心,而他現在擁有這枚戒指。」
低調卻引人矚目
如果現在這個時刻真的是人類走進AI時代的開端,奧特曼和馬斯克注定要寫進歷史,而關於他們的報導未來也會成為歷史的注腳。
陪同奧特曼一起環遊世界的著名科技記者史蒂芬.列維回來後寫道:「也許有一天,當機器人書寫我們的歷史時,他們會將奧特曼的環球之旅視為一個里程碑,標誌著每個人都開始對奇點進行自我反思。或者說,也許將來記錄這一刻歷史的人會認為,這是這樣一個時代:一個低調而引人矚目的執行長,用顛覆性的科技,試圖將一種非常獨特的世界觀注入全球意識流中,從舊金山教會區一座沒有標記的四層總部到影響整個世界。」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希望未來還是由人類書寫自己的歷史。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發現有意思的地方是,同時代的人和後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大相逕庭。我不禁想到古羅馬的奧古斯都,他19歲登上帝位(正好是奧特曼創業的年紀),一生如履薄冰,向仇人伸援,與舊友為敵,與對手結盟;跟他同時代的人都嘲笑他的怯懦隱忍、戰功平平,認為他一生都活在養父凱撒的陰影之下。
然而,千年之後,幾乎所有歷史學家都認同,他用制度和妥協,而不是用劍與火,在生後留下「羅馬治理下的和平」和一個偉大的帝國。
未來如何評價?
未來的人會怎樣評價奧特曼和馬斯克?還會是撒謊成性的蹩腳政客和口無遮攔的科技狂人嗎?對此我很認同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馬斯克傳》(Elon Musk)的寫作方式,雖然很多讀者抱怨這本書過於流水帳。
但我認為奧特曼和馬斯克都是注定要寫進歷史的人物。我們作為同代人,最好的方式是近距離觀察他、記錄他,盡可能還原他的本來面目,而且盡量少做主觀評價,讓歷史來做出最終的評判。(宇欽/輯)
《奧特曼傳:OpenAI執行長開啟生成式AI變革時代》
作者:周恒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小鉢料理 雅饌精選300道》
作者:吉田靖彦, 中村博幸
出版社:瑞昇
在日本料理中,從刺身開始,到燉煮料理、燒烤料理、蒸煮料理、油炸料理等,各種能成為主菜的美味佳餚層出不窮。而在這些料理之中,小鉢料理又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小鉢料理並非只是將料理的份量減少,或是將食材切成較小的形狀而已。即使是一道單品,也能成為搭配酒類的佳餚,獨具價值。若加以組合,更可作為套餐料理的前菜或八寸,廣受喜愛。此外,在正餐中,小鉢料理亦能成為懷石便當、和食套餐的配菜,甚至作為點心呈現其獨特的魅力。只要巧妙搭配這些充滿魅力的小鉢料理,便能讓料理的世界無限寬廣。
《東瀛萬花筒》
作者:顏帥
出版社:釀出版
旅居日本十六載,顏帥在工作忙碌之餘,以悠然步調捕捉城市一隅隱匿的風物詩,品味日式清酒與在地佳餚。書中跟隨他的足跡,始於東京,一路遊歷四國、九州與關東地區,穿梭平安、鎌倉、江戶數百年時光,娓娓道來文學大家與戰時豪傑的往昔逸事。
造訪《魔女宅急便》電影的發生地「小豆島」,見識宛若羽翼綿延開展般的「虹之松原」,重遊發生過平安時代源平戰役的「壇之浦古戰場」,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中最長的「日光杉林步道」……。作者以簡練生動的筆觸,記錄下東京日常與遊歷日本的獨特見聞,字裡行間盡是鮮活的風景與故事。
《獨食!和風、韓式、東南亞、異國風料理》
作者:美好生活實踐小組
出版社:朱雀
吃飯除了帶來溫飽,更是身體與心靈的享受,所以即便是一人居住的獨身族,假日、工作天的三餐也要好好吃飯,依個人喜好量身烹調專屬料理和控制適合的份量。本書是以和風、韓式、東南亞,以及異國風味料理為主角,細分成「PART1沙拉&小菜&主菜」、「PART2麵包&飯麵&湯汁」兩大單元,精選數十道好菜。
每道料理的食材份量,控制在1~2人的小份量,適合獨食族享用。而現在異國食材、新鮮或乾燥的香料香草、調味料等到處都能買得到,十分方便!加上用湯鍋、炒鍋或電鍋就能烹調,其中還有一些只要混拌,不用鍋具就能完成的,料理新手也不用怕!一人食可以吃得簡單,也可以豐盛,只要用心挑選食材,即使不去餐廳,也能在家烹調異國風味料理,用料理增添生活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