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延續:有效遺囑與遺產繼承全攻略》

醒報編輯 2025/05/05 18:53 點閱 55 次

高齡化下的「無緣社會」裡,孤身一人沒有配偶、子女、親友,不少老人家一人獨居老家獨自生活,當無力料理生活時只好轉往養老院走向人生終點,一生累積的資產因無人繼承最後全數充公,無緣留下遺愛。如能在生前了解並正確應用遺囑信託的觀念,就能無憾地遺愛人間。

指定遺囑執行人:遺囑一旦生效之後,法律實現遺囑的內容所做的必要行為,就叫做遺囑的執行。某一些遺囑的內容,是必須要透過執行才能夠達到遺囑的目的,例如遺贈、用遺囑來作捐贈設立財團法人、基金會等。所以,基於遺囑執行的公允與確實,法律就設置遺囑執行人的規定。

為什麼要有遺囑 ?遺囑(will, testament)的概念來自西方而且源遠流長,常見到犯罪推理小說裡遺囑往往是破案的關鍵線索。

J. K. 羅琳以筆名所寫的第一部犯罪小說《杜鵑的呼喚》中,知名模特兒露拉從豪宅陽臺上一躍而下,所有的人都認為是自殺,然在私家偵探史崔克調查下,找到死者生前立了遺囑,而且是要把她的所有財產全部留給她真正的哥哥,動機、手法以及機會三者具備下,真相終於水落石出、兇手於焉現形。

漢人社會中的「家」

遺囑制度是植基於個人意思自治、所有權自由。既然人的所有權是絕對的、沒有受到限制,因此人不論生前或用遺囑,都可自由處分其資本(即所有權的概念)。西方英美流的遺囑完全符合所有權自由而沒有限制的特性。

但在受近代西方法律影響之前,華人民族並不存在現行《民法》上個人私有財產繼承制度,而只有「家」及「家產」制度。傳統漢人社會中的「家」,背負著經濟生活共同體與宗族上的意義。直到1895年日本領有臺灣後,帶來大量採用近代西方法的日本法律,和華人固有法律觀念有著極大不同。

日本統治臺灣達五十年之久,因此日本法對於臺灣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尤其是我國現行《民法》繼受德國法律(《日本民法典》就是依德國、法國的民法典做為立論基礎),屬於所謂的大陸法系(Civil Law)。

當臺灣繼受西方法制時,就把家產的傳承類比做近代西方法的繼承,「(諸房)均分原則」其後在繼承法立法時,也成為當然的理念。

同居共財的家業

在農業社會的傳統下,上一代留下來的是同居共財的家業,就好像是「共業」、「共產」(法律上就是公同共有關係)。表面上是大家的共業,實則私有產權的界定及保障灰黯不明,強把所帶來的財富收入分配弄得平均。

隨著社會家庭結構轉型為小家庭核心,財富的積累是靠個人胼手胝足而來,這樣的財產,正是名符其實的個人「私產」。一旦私有產權界定清楚,決定資源的運用、財富分配的規則,就顯得比較有效率。而這樣的私有產權總值,將是依產權人的喜好、所肯付出的代價表達出來。

如果,同居共財的家業不是一個人能決定怎樣運用分配的時候,最後,只能靠著繼承法規範,來分派給下一代。假使是個人的私有財富資源的話,個人就可以透過指定遺囑,來達到貫徹生前的自由意志。

為什麼需要遺囑

對於這樣的「大哉問」,作者的想法是:確實,有沒有遺囑人的遺囑,按照繼承的法規範也同樣是一得一失之間,只是造成財富分配有所改變(重分配)而已。不論繼承,或是遺囑,也都會衍生出許多的繼承官司、遺囑真偽不明官司等社會成本的付出。

不可否認的,從遺囑的法律實務觀察,用遺囑所為的財產處分,如遺贈、應繼分之指定,乃至遺產分割方法的指定,似乎有試圖擺脫牽扯共同繼承人全員、不形成遺產公同共有關係。

然則,遺囑制度更重要的社會價值及表徵意義在於,它某程度跳脫了原有繼承法律框架,可以使立遺囑人自由地運用私有產權的資源,還可以為社會作出更大的收益貢獻,表達了個人於私有產權自由意志的最終延伸(高齡者資產規劃之尊重)。

最後一份人生作業

遺囑,是每個人最後一份人生作業,不僅是遺囑人與生者,也是對於家庭社會情感的深遠聯繫。所以,遺囑的內容可以感性地說出個人的遺願,期許生者為其完成;也可以理性地將遺產依自己的意志加以分配,讓一切的感恩及慈愛都能適切地送到親友手中,遺愛人間。

像是某位社會名人曾公布的遺囑內容提及:如果本人超過80足歲,而且一年以上無法自行進食,自理便溺,可將本人送至具醫院背景的養護中心,費用由本人負擔。為什麼?緣由何在?因為你不寫的話,兒女日後不敢送你去,他們擔心會被認為是不孝,寫下來就沒問題了。

此生審視與救贖

遺囑人或許有過大風大浪的一生,或許受過顛沛流離的苦難,或許忍氣吞聲打拚一輩子,或許錦衣玉食孤獨走過數十寒暑,每份遺囑都是一個生命的故事,而遺囑這份最終的人生作業,也考驗著此生與在世親人──不論檯面上的或是地下未曝光的,其間的愛恨情仇是否都做了合理的交代與安排?

如果沒有,那真正的紛擾與骨肉鬥爭才正要開始,遺囑人的痛苦終將在世間繼續折磨生者,有不勝枚舉的寫實案例,是看到太多大企業家過世後子孫為錢吵架,縱算身價貴為百億富商,卻因各房爭產以致往生後無法入土為,停棺多年,令人不勝唏噓。

所以現代人面對遺囑,不妨當作此生的審視與救贖,在爬梳交辦遺願事項與遺產分配時,體認到今生未竟的功課與當補修的人生學分,趁來得及補修時,趕緊有所積極作為,切莫懷著深深遺憾頹然結業,這絕非在世親友樂見,不是嗎?

宗族生活共同體

現行法所謂「繼承」,是指死亡人的遺產,由生存人承接。近代法的繼承制度常被視為私產的另一面,若沒有私產,就沒有私產的「繼承」可言。此一繼承是財產法上的制度,有別於過去的「祭祀繼承」或「身分繼承」。

在繼承近代西方法之前,華人並不存在現行《民法》上的個人私產繼承制度,而是「家」及「家產」制度。傳統漢人社會中的「家」同時具有經濟生活共同體與宗族上的意義。

「同居共財」是家的要素,在此家庭成員勞動所得都會納入單一的家計,各成員的消費也由這個家計供應支出,所餘則是所有成員的共同「家產」。

宗祧繼承之廢除

「家」另有血統上的聯繫,家譜、家系之意。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世代相傳祭祀祖先狀態稱為「宗祧」,其後封建制度被廢,宗法消失,但其中蘊含的宗祧觀念仍普遍留存,只是祖先的祠堂墳墓管理及祭祀已非由一人負擔,而是諸子共同或輪流行之。

嗣後於我國《民法》親屬繼承編廢除指定繼承人,完全消除宗祧繼承之餘緒。農業社會以同居共財的家族為社會基石,所以家族成員務農或經商所累積的共同資產,即是「家產」。因此,當一個家庭的家長死亡,只是代表減少了一個同居共財成員,「家」繼續存在。

如果家庭成員想要終止同居共財的關係,唯有「分家」一途。分家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就是諸房均分,指有「男性」子孫,且原則上家產必須平均分給各人。不只是價值均等,土地、房屋、家畜、農具、家具、榖物、現金,盡量採現物平均分割。

分家產時,為期公平起見,會邀請主要親族及族長與會,先把設立公業或養膳財產、子女婚費或長孫額等從家產中抽出,其餘用抽籤(鬮分)分給兒子,並將結果記錄於「分書」、「分契」、「分約」、「分單」上,留給兄弟每人一份。

「分家」大逆不道

不過傳統農業社會家族亟需勞動力,希望多生兒子且都留在家裡一起農耕勞作,養活家族進而有餘積蓄以富裕家族,所以如果有兒子膽敢提出「分家」這種大逆不道、顛覆家族團結的想法,往往會在家族中掀起劇烈的風暴,甚至搞得兄弟反目、家人鬧僵。

七夕傳說「牛郎織女」中的牛郎,就是家中的小兒子,「分家」時兄長欺負他年紀小,只分給他一頭老牛就把他趕出家門。在古裝劇裡也常見兒子們娶了媳婦,或者員外納了二房、三房,表面上大家親親熱熱,檯面下都在慫恿、拉攏、布局想要「分家」。

同居共財的實體

當紅韓星柳真主演的韓劇《百年遺產》,講的也是百年麵條工廠罹患癌症的老家長,因為孩子都不想繼承辛苦的手工製麵廠家業,想出創意麵條競賽的點子,誰贏得冠軍就能得到百年工廠與祖傳麥田,結果幾輪競賽下來,外孫女脫穎而出,可是宗族大老卻在此時趕到工廠,告誡老家長這塊麥田是宗族產業,只是掛在他的名下,所以他無權將麥田分給孩子或送給誰。

著名的日劇《阿信》,有一段演到年輕的阿信在東京打拚,所賺的錢都寄回山形老家給家裡修建新房屋。雖然當時阿信的弟弟已經娶媳婦算是成家了,照理說該由弟弟來承擔家中修建新厝的大事,但阿信的父親卻認為這是女兒自願付出,反而比較在意女兒為何遲寄錢回家?

顯示在農業社會的傳統觀念中,一家人為同居共財的實體,孩子賺的錢拿回家是必須的、應該的、不需要問理由的,但是家業的繼承卻只有兒子有權,顯示農業社會男女不平權,女性所面臨的不公平對待。

家產是家的財產,不因家長的死亡而分裂,而需要仰賴特別的分家行為才可能平分。分家時,最要緊的是兄弟或諸房均分。如果以近代西方法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家產傳承,可類比為「繼承」。(宇欽/輯)

《讓愛延續:有效遺囑與遺產繼承全攻略》
作者:連世昌
出版社:好優文化

其他書訊:
《刻意歸零:英國廣告教父的80個無框思維鍛鍊,帶你拆解創意的底層邏輯》
作者:戴夫.卓特
出版社:樂金文化

創意,從大腦歸零開始。美國政治家阿德萊.史蒂文森曾說過:「大多數遇到問題的人,都開口講個不停。」我們總想著先提供解決辦法。但這只代表在現有選項中,挑出一個做為答案。

我們學不到新東西,因為我們害怕說:「我不知道。」創意的起點,是「無框思維」加上「好奇心」。想要避免落入知識盲區,得先學會讓大腦「刻意歸零」。英國廣告教父戴夫.卓特帶我們穿梭80個古往今來的創新時刻,看那些零規則的想法,或純粹的靈光乍現是如何改變歷史、撼動世界!

《中產上海:重塑中美交流》
作者:李成
出版社:三聯

中國中產的崛起是對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詮釋。今日中國中產既有進取的經濟發展動力、强烈的愛國情懷與開闊的世界眼光,同時對全球化、西方霸權衰落、動盪中的中美關係有著獨立且敏銳的觀察、研判,具備坦率且直接的諫言能力。中國中產的迅速興起和爆發性增長,將驅動中國國内的發展,並直接影響中國的對外姿態。

李成教授從社會、經濟、學術、藝術等各個層面介紹分析了以上海中產為代表的中國中產的生活狀態,以大量的數據分析和調查為支撐,理性看待中國的崛起與發展,著眼「中產」與「上海」雙重焦點,並將之置於當今中美關係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勢中展開討論。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