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本挑戰母職天生認知的訪談集。在本書中,作者訪談二十餘位女性,有些人是全職媽媽、有些人是職業婦女,還有兩代人共同照顧等,不同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在作者的引導下,她們卸下心防,去談那些看起來不夠正向、不夠光明,甚至令人覺得「當媽媽怎麼可以這麼想?」的心聲與想法。
本書記錄了居住於城市的職場媽媽、單親媽媽、全職媽媽、兩代人共同育兒等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希望透過她們相似又不相同的故事,來探討母職背後的本質;以及,拋開母親的身分,她們渴望成為的那個自己究竟是誰;並試著尋找解決女性如此疲憊與困擾的線索。
很開心我的書即將以繁體版與更多讀者見面,因為一些客觀原因,已有五年多未能造訪臺灣,這兩年間臺灣熱播的影視劇,尤其是涉及女性題材的作品,我格外關注,甚至如數家珍。
這源於發自內心的好奇:當女性主義的風潮席捲全球,作為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兩岸社會,在育兒、婚姻和家庭等議題上,會呈現出怎樣不同的應對和敘事?
重新定義「家庭」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下,我們的家庭成員之間有著密不可分又複雜微妙的關係。家,既是充滿愛意的避風港,同時也是一個權力博弈和價值觀交鋒的場域。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矛盾與張力往往不可避免。過去我們習慣用「忍」來迴避衝突,試圖用沉默掩蓋分歧。
然而,愈來愈多人開始勇敢直面這些問題,反思傳統價值體系的侷限,試圖在舊有的關係裡探索和重建一個新的世界。
如今一幅更為多元的家庭圖景正在展開:在公園或遊樂場,年輕的爸爸陪伴孩子玩耍的場景不再罕見,那些曾經在育兒事務中「隱形」的父親,開始與妻子共同分擔家庭責任,這變化背後,是兩性對彼此角色期待的逐步更迭。
「男主外,女主內」不再是家庭分工的唯一模板,愈來愈多人認識到,育兒不僅僅是母親的責任,讓父親更深入地參與進來,家庭中的權力與情感關係才能達到一個平衡點。透過新的合作模式,我們正在重新定義「家庭」的意義:它不再是被固化角色束縛的場所,而是一個彈性、共生、互助的共同體。
母親角色的期待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透過不同的母職狀態,重新審視「母親」這一角色。在當下社會,「職場媽媽」「全職媽媽」「單親媽媽」等標籤,構成了女性母職身分的主要定義方式。
這些標籤不僅傳遞對母親角色的某種期待,也在無形中製造身分困境。而在女性主義風潮的語境下,「現代獨立女性應該如何」的倡導性論調,更是為她們增添了另一層迷惘與壓力。
在雙重夾擊之下,一些身處婚育階段的女性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渴望忠於自我的主體價值,另一方面卻不得不為了滿足家庭和社會的種種期待,而將自己客體化。
她們的實際困境常常被忽略,微弱的聲音在宏大敘事中容易被稀釋:她們正在經歷什麼?哪些結構性因素限制著她們向前?她們需要怎樣的支持和幫助?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女性個體,也關係到整個社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多元化的母職狀態。
母親的多重面向
在書中,我試圖呈現母親的多重面向:職場媽媽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分身乏術的掙扎,全職媽媽在看似安穩的生活中默默承受著孤獨感,單親媽媽在育兒責任與追求自我之間來回搖擺……這些真實的敘述,試著讓人們理解,當我們談起母親時,不僅有愛的光環,還有她們真實的喜怒哀樂。
我始終相信,「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號和論調,而是認識她們的故事,理解她們的掙扎,這種「看見」是承認每一位女性的獨特性,而非試圖將她們納入某種統一模板,儘管性別的認知變革正在發生,深層次的挑戰依然存在於細微之處。
例如,社會對於「好母親」與「好父親」的要求仍然不對等,職場對育兒父親的支持力度也還遠遠不夠,想要在家庭的小範圍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不僅需要個體的覺醒,還需要突破現有家庭結構、育兒政策與社會觀念中的種種侷限,這些系統性的變化,才是決定女性在母職中能否獲得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面鏡子,讓母親們在其中看見自己的身影,也為那些期待成為母親的女性提供一個真實的參照,這本書不是一本告訴女性應該做什麼的捷徑指南,而是一段探討女性正在經歷什麼、渴望什麼的深刻對話。
一個小男孩的母親
琪琪三十一歲那年如願成了一個小男孩的母親。在她的規劃裡,三十歲是一個女性相對成熟的年紀,這時職場地位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有了一些積蓄可以撫養孩子,不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經濟上,都到了一個穩定、有餘裕的階段──這和她丈夫的想法不謀而合,小孩的到來,是夫妻倆意料之中的欣喜。
剛懷孕時,她就半開玩笑半警告式地對丈夫說:「你可別讓我到時候『喪偶式育兒』。」她記得當時得到丈夫拍胸脯堅定回答:「我肯定全力以赴!」
懷孕期間,她追蹤了好幾個兒科醫生的社交媒體帳號。奶粉、衣服、嬰兒推車……每一項她都向身邊已經當媽媽的朋友請教經驗,做了詳細的功課,並在反覆比較價格後,才從購物網站一一下單,或是去商場仔細挑選。
做好萬全的準備
由於丈夫那段時間工作忙碌,常常需要出差,這些事情她都是靠自己和母親的協助,像一隻將要冬眠的松鼠,把松果一顆接著一顆搬回家一樣,完成了所有嬰兒用品的採買工作。
第一次做媽媽,她做好萬全的準備,除了必需品之外,還特地買了全套家庭育兒書,一邊閱讀一邊劃重點,再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籤。潛意識裡,她希望自己是一個全能的知識型媽媽,對小寶寶的所有狀況都能瞭若指掌。她期待自己可以變成一個有求必應的「哺乳動物」,像電視裡那樣,一手抱孩子一手敲電腦,而丈夫也能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奶爸,共同有條不紊地照料嬰兒。
現實很快告訴她,育兒是一個龐大又複雜的工程,而且很多時候,意想不到的限制和變數更讓她無能為力。由於分娩時過於用力,她腰部下方和尾椎附近劇烈疼痛,兒子出生後,這種疼痛感不分白天黑夜地折磨著她,剛生產完的半個月她幾乎不能坐在椅子上,坐下不超過兩分鐘,就疼到馬上從椅子上彈起來。
她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何謂「如坐針氈」,她一整天大部分時候都只能側躺在床上,翻身也需要小心翼翼。幸好,有月嫂幫忙把孩子抱來餵奶,她一邊學著熟悉這份全新的工作,一邊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疼痛,讓自己盡快調整好狀態,全力以赴地迎向自己新的工作、新的責任。
身體經歷嚴重損耗
直到大約三週之後,腰部和尾椎的鑽心疼痛感才慢慢緩解。她終於能夠安穩地坐在椅子上,靠著椅背,從容地把她的小人兒抱在懷裡,低下頭看著那飽滿的、還沒有褪去黃疸的小臉蛋:細細長長的睫毛,用力吮吸著的小嘴,喝飽後輕輕呼吸的樣子……那一刻,身邊的一切,連帶著她自己,都彷彿散發出一層雋永、寧靜的光暈。
與此同時,琪琪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裡不再有黑白灰色的套裝、尖頭高跟鞋、精緻妝容,忙碌穿梭於商辦大樓和擁擠的捷運;取而代之的是嬰兒身上的奶香味,她還要接受和適應各種難以言喻的生理變化──鬆弛的肚皮,一條又一條深深淺淺、難以褪去的妊娠紋,持續隱隱作痛的尾椎骨,打噴嚏稍用力時的漏尿……。
從來沒有人告訴她,分娩之後的身體會經歷如此損耗,劇烈的程度簡直堪比一棟建築被推倒重建。或許正是這種被打掉重練的體驗,讓她更能感受到嬰兒和自己之間的深度連結──她是他的全部。
鑄成第一道橋梁
她在坐月子期間閱讀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至今還記得書中的一段內容:
「在好幾個月裡,母親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幾乎唯一的角色,可以說他完全要靠她。合作能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母親是嬰兒接觸的第一個他人,他感興趣的第一個他人,她是孩子通向社會生活的第一道橋梁。」
這段話給了那時候的琪琪極大的影響,她也想用自己的心力鑄成那第一道橋梁──寶寶每晚醒來兩到三次,她像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聽到一點輕微的聲響,立刻坐起,熟練地餵奶、拍嗝、換尿布、哄睡,再輕輕放下。
深夜裡的兒子彷彿是個來到人間尋覓食物和安慰的小精靈,他和她之間全憑眼神的默契和簡單的「嗯嗯、啊啊、哼哼」來完成溝通,她是唯一可以帶給他滿足和愛的人類。
挑戰獨自帶孩子
由於夫妻雙方的父母都在工作,還沒有到退休的年紀,沒辦法像很多城市裡的三代同堂之家幫忙照看孩子,月嫂走後,產假中的琪琪決定挑戰獨自帶孩子。
她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她的一天二十四小時被劃分成很多小塊,幾乎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兒子的吃喝拉撒轉,瑣碎而漫長;可有時候時間又好像過得特別快,還來不及看幾頁書,和朋友聊聊天,一天就倏忽一下溜走。
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辨認清楚嬰兒不同哭聲的含義。只要哭聲響起,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天,腦子裡的警報聲就嗡地一聲響起來,她馬上用幾秒鐘的時間判斷接下來是餵奶、換尿布,還是陪玩逗樂,確保孩子的一切順暢進行。
寶寶哭了怎麼辦
面對嬰兒的哭聲,她本來計畫採取育兒書上的做法,但後來意識到,那樣做似乎讓自己脫離了母性本能:
育兒書上說,聽到寶寶哭了不用馬上抱起來,不然以後寶寶一有需求就要被滿足,會很任性。但對新手媽媽來說這並不容易,只有先滿足寶寶,摸清楚脾氣和作息後,才能稍微放鬆一些,不然總是會想,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等他下次再哭起來,又會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之前)疏忽了什麼,所以他又鬧了。哭是寶寶唯一的表達方式,再說這麼小的孩子哭總是有理由的。我有一次狠下心,讓他在房間裡哭了半小時,結果他一點都沒有要停(的意思),反而愈哭愈響,我後來還是忍不住進去抱了起來……。
失去了外界連結
儘管先前翻了很多育兒書籍,在具體的實踐中,琪琪還是決定尊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意願。她發現,如果堅持完全照著書本養,只會徒增自己的焦慮,「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不是嗎?」在經過和小孩日夜「交戰」後,她終於從他不同時間、不同音量的哭聲中,獲取一套解讀嬰兒的專屬密碼,這讓琪琪極富成就感和信心。
然而,做母親的感受遠遠比純粹的喜悅和滿足要複雜得多。琪琪的丈夫工作忙碌,經常出差,一個月裡在家的時間大概只有四、五天。面對時常不在家的孩子爸爸,她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孩子出生以後,她好像和外界失去了一些連結,孩子永遠是阻攔她出門的必要且首要理由。起初,同事、朋友們紛紛來探望她,和她分享生命中的喜悅。很快,大家又回到各自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裡,似乎只有她,看起來是將人生向前推進了很大一步,可又彷彿被一股神秘力量拖到一個牆角,杵在邊緣地帶,動彈不得。(宇欽/輯)
《母職永不下班,但我累了》
作者:泓舟
出版社:臺灣商務
其他書訊:
《自然資本經濟學:建立與自然共好的商業模式與創新解方》
作者:希達斯.施里坎特
出版社:日出出版
自然資本,即人類從生態系統服務中獲得的價值,和金融、人力與社會資本同等重要,是一種存量與流量兼備、讓人類社會和經濟得以永續發展的重要資產。我們離不開自然提供的物質資源,像是食物、燃料和木材;也離不開生態系的調節和支持服務,像是授粉、碳儲存和防洪。因此,保護和恢復自然,既是道德層面的正確之舉,更符合經濟利益。
本書融合經濟學、環境學和政策研究等多元視角,從碳市場、生態旅遊、自然共好農業、城市綠化、科技與金融創新如何為自然保育注入經濟動力等實例切入,說明如何善用自然非凡的力量,穩定氣候與恢復生態多樣性,並兼顧經濟與社區發展。
《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耶魯歷史學家破解古典歐洲怪誕生活》
作者:伊麗莎白.阿奇柏德
出版社:大寫出版
提到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除了騎士、教會、黑死病;大衛雕像與最後的晚餐,你可曾想像過,在宗教與藝術之外的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樣貌為何?他們是如何保養身體、穿著打扮、照顧小孩與談戀愛?
本書為阿奇柏德博士最新精心收集,以年代久遠的文字與取自古書的迷人插畫,搭配幽默詼諧的評論,還原中世紀、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歐洲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樣貌,更為讀者提供了獨樹一格的人生建議,保證讓你捧腹大笑、詫異到搖頭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