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聽與語之道

施壽全 / 醫師 2025/04/20 10:55 點閱 2012 次
聽力損傷有些可經醫師診斷,裝置助聽器來改善,從小到大,累積知識,養成智慧,「聽覺」顯然是最重要的管道之一。(網路截圖)
聽力損傷有些可經醫師診斷,裝置助聽器來改善,從小到大,累積知識,養成智慧,「聽覺」顯然是最重要的管道之一。(網路截圖)

從前醫學不甚發達的年代,有一些新生兒,或因先天因素,或因後天感染,造成聽力受損甚至全聾。父母對此認知不足,以致孩子腦部語言中樞,少了訊息的刺激以致於發展停頓,變成瘖啞,有些人以後就不免出現學習遲滯的現象。而且,與人溝通及建立人際關係也產生困難,在社群中就較容易被疏離。

聽力檢查很重要

如今的醫學,已可在小孩出生後,即刻進行聽力檢查,雖然這類聽力障礙案例不是很多,總是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挽救一個孩子,等於是挽救一個家庭,可說是功德無量。

但聽力障礙,是各種年齡層都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些是因為生病,有些是工作環境影響,有些則是老化造成。雖然有人說,聽力損害可能與失智有關,但這並非有實證支持的說法,只能說若聽損而畏懼與外界接觸,將可能導致體力與智力都漸趨衰弱。

聽力損傷有些可經醫師診斷,裝置助聽器來改善,因為人口中有此困擾者應該不少,所以助聽器公司滿街都是,聽語也是醫事職系中相當熱門的學科。

讓病人舒適進食

事實上,聽語從業人員,因為需要了解發音原理,所以對於咽喉部位相關肌肉的結構與功能,必須有深入了解,所以在「吞嚥困難」的處理上,語言治療師也是不可或缺的專家。

有些失能病人需要置放鼻胃管才能給予營養,經適當訓練後,也有機會恢復經口進食。這樣的訓練對象,也包括生命末期病人,安寧療護工作中,也有讓病人「舒適進食」到終的任務,已可見到部分成效。

回歸到一般狀況。人類雖然擁有多種感覺與運動器官,但正常成長發展的人,從小到大,累積知識,養成智慧,「聽覺」顯然是最重要的管道之一。聽到什麼,經過神經傳到腦部加以了解與整理,再把組成的回應經不同神經管道,抵達聲帶說出來,也無疑是人際溝通最常見的模式。

處世之道「不聽」「不語」

然而,「聽」而後「語」,卻因種種因素,也常是因誤解而造成社會動盪的主要癥結之一。因此,「不聽」(例如不聽廣播、不看電視)而後「不語」,有時也是在亂世之中,相對較好的自處之道吧。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