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烏瞰》「新新併」能否親上加親?

李沃牆 2024/08/25 10:26 點閱 2380 次

台新金與新光金近日分別召開董事會,同意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台新金為存續公司,新光金為消滅公司,合併後更名為「台新新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合併後將發行新股給新光金股東,台新金以0.6022元兌換新光金1股普通股。

然而,中信金火速通過公開收購計畫,祭出每股收購價14.55元、優於台新金控的價格11.32元,並通過提高收購比例,上限從原25%提高為51%,希望一次取得新光金控過半股權,無異「搶親」。「新新併」能否親上加親,一時成為媒體熱議焦點。

金金合併發揮綜效

自1992年開放16家新銀行後,台灣金融業正式進入戰國時代,面臨家數過多(Overbanking)的競爭現象。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截至去(2023)年底統計,本國共有金融控股公司15家、銀行共有38家、分行3,393家;而外國及大陸地區銀行在台分行共31家、其分機構(營業據點)共40家,另外還有3家純網行。

相關學術研究指出,過去台灣金融機構資產存在品質不佳,逾放比偏高、資本適足率不足等問題,都影響產報酬率(ROA)及淨值報酬率。近年來在主管機關嚴格規範下,整體銀行體質雖有明顯改善,但近20年金融業產值對GDP貢獻卻由2002年的7.9%滑落至去年的6.47%。尤有進者,近10年貢獻比幾乎零成長,遠不如製造業,真是跌破眾人眼鏡。

不可否認,「整併」是解決銀行數過多的方法之一,成功的合併案可以擴大規模、提升企業競爭力、擴大股東基礎與產生綜效(1+1>2)。讓金融機構集中火力發展創新應用,避免過度競爭、並解決資源無效率。去年富邦金成功購併日盛金,綜併也逐漸顯現,無論是資產規模、每股淨值、每股稅後盈餘及稅後資產報酬率均有顯著成長,更為當前的「新新併」燃起新希望,因而備受各界關注。

「新新併」變數仍多

台新金、新光金原本係出同門,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至今。雙方企業文化相近,合併案前前後後已歷經22年,未來若能合併成功,可謂親上加親。據金管會截自今(2024)年6月底統計,新光金資產為5.1兆(台幣,下同),而台新金資產為3.2兆、一旦「新新併」合併,總資產將突破8兆,成為國內第四大金控,僅次於國泰金(13.3兆)、富邦金(11.78兆)及中信金(8.5兆)。

不過,中信金於8月23日召開董事會,宣布對公開收購新光金正式出價,以高於市價的每股14.55元(現金加股票)進行收購,並計畫一次買到51%計(粗估約1,314億),取得過半股權(此舉也稱敵意併購)。整個公開併購方案將送交金管會,若15天內未遭反對,便會開始啟動收購。中信金若搶親成功,則總資產規模將達13.6兆,立即躍升為台灣第一大金控。

三角關係待決

持平而論,金融合併案需時長久,涉及層面相當廣泛。如富邦金併日盛費時逾二年半才完成。此次台新金及中信金爭搶新光金,考量因素不一而足,主管機關(金管會)除了衡酌金融秩序和股東權益外,還有被併購的員工權益保障。雖然目前看來「新新併」贏面大,但中間變數仍相當多。

舉例而言,倘金管會核准中信金公開收購後,新光金股東是否買單?設若中信金成功取得過半股權,成為台新金最大股東之後,金管會又核准了「新新併」,屆時中信金會有更多的籌碼可發動公司的董事會改組,挑戰原本新光吳家的經營權。如此一來,三角關係就更為複雜了。究竟,這齣戲如何演下去,做為觀眾,只得繼續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