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逆轉勝》

醒報編輯 2024/03/14 21:03 點閱 1171 次

專注於有能力改變的事情,會使我們的力量變得更強大。

其實,我們跟成功者最大的差距只有一個:遭遇挫折時的態度跟方法。

在其他人放棄的時候,他們運用創造力、專注力和勇氣這三種強大的組合,來解決棘手的問題。要提升這三大技能,就從修練「認知、行動、意志」開始,書中收錄32個鍛鍊技巧,重新改寫我們的思維框架,大幅提升面對挫折時的情商。

懂得聰明應對、轉換觀點,就會發現,每一道障礙和挫折,都是通往理想目標的捷徑,人生的高度和寬度從此不再相同。以前那些難住你的,以後都會是你變得更加強大的證明。

十六世紀日本劍豪宮本武藏在沒有持劍的情況下,仍能戰勝可怕的對手,贏得無數次決鬥;無論是單挑或多人圍攻,都打不倒他。在《五輪書》中,他提到觀察和感知的不同。他寫道:「感知之眼是脆弱的,而觀察之眼是強大的。」

宮本武藏知道,觀察之眼所看到的是事物本有的樣子,而感知之眼看到的是比事物本身更複雜的東西。觀察之眼看到的是事件本身,不受干擾、誇大和誤解影響,而感知之眼看到的卻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或「重大的挫折」,抑或是只看得到「問題」,進而把問題本身帶進決鬥之中。前者對我們有幫助,後者則否。

表象來理解事物

用尼采的話來說,有時候用第一眼看到的表象來理解事物,反而是最有用的方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問題是來自於我們為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妄下論斷,彷彿這些事就該是我們論斷的那樣?我們有多常認定某個事物就是我們想的那樣,或者認定它應該要怎樣,卻反而忽略了其本有的面貌?

我們可以利用觀察之眼,鎮定自己的心神、抑制自我情緒,然後看到事物的真實樣貌。

感知是問題所在。在一些需要全神貫注的時刻,比如:一劍刺過來、至關緊要的商
在斯多葛主義的著作中,有一種練習稱作「輕蔑的表情」。斯多葛主義者把輕蔑當作一種手段,目的是要看穿事物的原本樣貌,藉此「揭開外在的層層包裝」。

愛比克泰德告訴他的學生,當他們要引用某位偉大的思想家的話語時,可以想像自己正在觀察那個人從事性行為。這其實很有趣,下次若有人威嚇你或讓你感到不安時,不妨試試看。你可以在腦海中想像他們在私生活中嘶吼、呻吟、笨拙的樣子,就跟我們其他人沒什麼兩樣。

看到事物真實本質

奧理略還有另一個版本的練習,他會用直白的語句去形容迷人華貴的事物,例如「烤肉是死亡的動物」或「美酒是陳年的發酵葡萄」。這麼做的目的,是要看到事物真實本質,不帶有一絲修飾。

碰上任何阻礙我們前進的人事物,我們都可以做這樣的練習。看起來意義重大的升遷,實際上意味著什麼?那些愛批評又愛唱反調、使我們感到渺小的人,就把他們放回該有的位置吧。若是能看到事物的本來樣貌,而不是我們心中建構的樣子,一切就會好得多。

「客觀」的意思是,要從複雜的影響因素中刪除「你」這個主觀的部分。試著想想,當我們給別人提供建議時,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對他人的問題總是一目了然,解決的方法顯而易見,但我們處理自身問題時卻常常帶有包袱。處理他人的問題時就沒有這個狀況,因為我們往往能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別人的問題。幫朋友解決疑難時,都能輕易接受事物的表象,但在生活中遇上自己的問題時,卻總是自我中心且愚蠢無比地,將可憐兮兮、受害者的感覺和怨聲載道留給自己。

不要自憐

你可以試著以自身情境去假設,想像壞事沒有發生在你身上,假裝這件事不重要,無關痛癢。一旦你知道該怎麼做,事情是不是就簡單多了呢?你是不是就能更迅速、更冷靜地去評估情節的輕重以及可行的做法了呢?這麼一來,你就可以用比較平淡、鎮定的心情去面對它。

想想一個人在解決特定問題的時候,可能使用到的各種方式,要認真地去想。你要做的是釐清現狀,而不是自我同情;想要自憐的話,以後還多的是機會。你可以反覆地做這種練習。愈是嘗試,就愈能得心應手。愈是可以熟練地看穿事物的本質,認知就對你愈有用,而不是反過來阻礙你。

練習改變觀點

有一次,雅典將軍伯里克里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準備出發執行海上任務。就在那一刻,恰好發生日食,天色一片昏暗,一百五十艘船隻組成的艦隊頓時籠罩在黑暗之中,士兵也因為突如其來的古怪情景而陷入恐慌。

但伯里克里斯與這些船員不同,他毫不畏懼地走到舵手面前,脫下身上的斗篷,罩在舵手的臉上,並問他會不會害怕眼前所見。對方回答:「當然不會!」這時,伯里克里斯如此回應:「那麼,就算造成黑暗的原因不同,又有什麼關係呢?」
希臘人很聰明。在他這句譏誚的話語背後,蘊含的不僅是斯多葛哲學,同時也是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觀點就是一切。」也就是說,當你可以把某事拆分開來,或是從新的角度看待它時,它對你的影響力也會跟著消失。

恐懼往往使人疲弱、注意力分散,而且通常都不太理性。但伯里克里斯不僅完全理解這一點,還懂得用認知的力量去擊垮它。

當恐懼席捲而來

希臘人知道,人常會對單純的事情作出不祥的解釋,因而造成損害。我們會對障礙感到恐懼,是因為認知本身是有問題的,這時候只要稍稍扭轉一下看法,我們的反應就能澈底改變。正如伯里克里斯所做的,我們的任務不是要忽視恐懼,而是對其做出合理的解釋。當恐懼席捲而來時,你必須把害怕的事物進行拆解。

記住,要如何看待事物,是自己的選擇。情境本身是確定的,我們沒辦法改變障礙的本質,但我們可以透過正確的觀點去理解情境,運用這份力量去改變障礙所呈現的樣貌。面對困難時,我們用了什麼方法、採取怎樣的觀點、如何理解障礙發生的背景,還有這件事對我們而言有什麼意義,在在都會決定克服障礙的艱難程度。

是否要在某個事件中加上「我」這個字,你可以自行決定,例如:我討厭公開演講、我完蛋了、這件事情傷害到我。但這麼做就等於平添了一項元素,那就是「你」與「障礙」之間的關係,而不單單只有障礙本身。一旦觀點出現錯誤,我們就很容易為了一點小事困乏無力。既然如此,又何苦讓自己落入這樣的陷阱呢?

商機就像公車

看事情的角度若是正確,就能神奇地把障礙和逆境變得微不足道。但是不知何故,我們都傾向以個人角度看待事物,譬如為了一次交易告吹或錯過一次會面,就自責不已。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確實很糟,因為機會沒了就是沒了。

但就上述的例子而言,我們忽略了一項事實;正如億萬富翁、連續創業家理查.布蘭森喜歡說的那樣:「商機就像公車,一班過去,總還有下一班過來。」我們的一生中,一次會面不過是一次會面,一次交易也不過是一次交易,真的都算不了什麼。而且事實上,我們搞不好還因此逃過一場災難哩!

下次的機會說不定會更好。

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會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仔細想想,我們的觀點真的能帶給我們未來的展望嗎?又或者只是在給自己找麻煩而已呢?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靈活地運用收斂與開展的思維方式,用最冷靜的態度、做最足夠的準備去應付手上的工作。你可以把這個做法看成是針對自己的需求,揀選適當的解釋方式,為的不是欺騙他人,而是為自己找到方向。這麼做是真的有幫助的!只要心態稍作調整,就能改變原先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本來覺得自己很脆弱,忽然之間就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強大。有了正確的觀點,我們便可以發現過去未知的優勢。

怪罪到整個體系

觀點有兩種解釋框架。其一是「脈絡」,意指對世界有更寬廣的感受,而不是僅限於眼前的事物;其二是「架構」,指的是個人看待世界的獨到方法,也就是詮釋事件的方式。這兩者都很重要,都能有效改變原本讓人望而生畏或極其艱難的處境。

演員喬治.克隆尼在好萊塢發展的前幾年,參加試鏡時經常被淘汰。他希望得到製作人和導演的青睞,結果卻不如預期,導致他非常受傷、失望。明明自己表現很出色,卻沒有人看見,於是他就把錯怪罪到整個體系。

他的這種觀點,聽起來應該很熟悉吧?不管是求職面試、向客戶推銷產品,或在咖啡廳裡搭訕有興趣的對象,我們都經常會陷入這種誤區,在潛意識中屈服於作家兼企業家賽斯.高汀所稱的「只等著被人挑選」的處境,而不是貢獻一己之長。
喬治.克隆尼在嘗試用新觀點來看待事情之後,一切都改變了。他發現對於製作人來說,選角其實也是一大難題,他們都滿心期望下一個走進試鏡間的人,就會是對的人,而他們必須努力找到這個人。試鏡這個機會,為的是要解決製作人的問題,而不是他自己的。

認知是一種框架

從這個新的認知角度來看,喬治.克隆尼本人就是解決之道。他不想成為一個為了機會卑躬屈膝的人,而是想成為一個真材實料、擁有特殊才能的人。是別人有求於他,而不是他求人。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不僅在試鏡時展現自己的演技,還充分表現出自己就是這份工作的最佳人選。他知道導演和製作人想要從特定角色裡看到什麼,而他也非常敬業,無論在前期製作、拍攝還是宣傳期間,都能扮演好這個角色。

正確的觀點與錯誤的觀點之間的差異,是決定一切的關鍵。你該如何詮釋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呢?認知是一種框架,可以決定我們將來對一場事件的所有回應;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回應,又或者只是躺平在那裡,打算對一切概括承受。

頭往哪兒走,身體就跟著去。認知是走在行動之前,而正確的觀點會帶來正確的行動。(章文/輯)

《挫折逆轉勝》
作者: 萊恩.霍利得
出版日期: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