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農改抗議系列3-2》農業改革惹議 學者:政策太理想化

呂翔禾 2024/03/11 11:01 點閱 6736 次
歐洲農業改革政策是否會影響到台灣?專家認為,各國農業條件不同,不能一體適用。(Photo from Needpix.com)
歐洲農業改革政策是否會影響到台灣?專家認為,各國農業條件不同,不能一體適用。(Photo from Needpix.com)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各地氣候、土壤等條件不同,歐洲的農業政策不可直接照搬到台灣!」針對近日歐洲農業改革引發討論,逢甲學者葉守禮受訪時指出,歐盟此次推動改革太急,當然會引發反彈。中興退休學者姜保真則說,減少生產量是希望兼顧環保,但如禁用殺蟲劑的目標太理想,讓農民感到不滿。

歐盟近日因推出新的「共同農業政策」,原本希望讓農業可以減更多碳與永續發展,因其中有許多政策,包括在水土流失、河流附近的緩衝地帶、濕地和泥炭沼澤的保護區,有義務保留4%非生產性的土地,並對自願採用有機耕作、碳儲存等作法的農民給予補貼等,反而引發法國、義大利、波蘭、西班牙等國農民紛紛上街抗議。

農改移台灣是災難

對此,逢甲大學創能學院助理教授葉守禮指出,歐洲雖然在一些政策上會有相對前瞻的引導性,但農業的特性就是各地差異很大,即使是歐洲各國,也會因為生態條件、制度與生產歷史不同,農業的發展也會有很大差異。他認為此次歐盟想推動一體適用的政策有點急就章,才引發各國農民不同的反彈。

他解釋,農業政策牽涉糧食安全、各種產品的檢驗標準也不同,以禁用殺蟲劑來說,該禁用哪些?會不會產生漏洞?這些問題相當複雜。葉守禮直言,如果將歐盟的農改方案照搬來台灣將會是災難,農業政策的精神應該是「具體」且「差異化」的輔導機制。

部分政策太理想化

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退休教授姜保真則介紹說,「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在歐盟尚未成立,還在「歐洲共同體」階段的時候就有了,其目的是對會員國內的農產品進行補貼,對非歐盟國家產品進口到歐盟就要課徵關稅,希望藉此鼓勵農民生產,但這也讓農民會追求產量,到後來歐洲卻出現糧食過剩的狀況。

「逐步減少殺蟲劑是好事,但歐盟的政策似乎太嚴格!」姜保真指出,使用化肥傷害環境,但歐盟的規定嚴格到公園與私人庭院也不能用殺蟲劑,一般並非農業專業的人種些花草,很難再花時間使用「生態農法」,禁用殺蟲劑的規定就顯得不切實際。

需注意糧食過剩

另外,姜保真說,以波蘭為例,由於俄烏戰爭影響,烏克蘭想將穀物往西送,從德國、法國的港口出口,維持國內農業收益,但因為烏克蘭穀物太便宜,運到波蘭時,就容易被當地盤商中飽私囊,且減少採購波蘭較貴的穀物,又碰到歐盟推動農業改革,因此便引發抗議,但各國引發抗議的原因並不相同。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徐世勳受訪時也說,歐盟的做法不一定會成為各國標準,台灣本身是農產入超國,若取消農業補貼,反而會讓台灣的農產品價格上漲。

不過他也說,台灣是少數還有保價收購稻米的國家,但這反而讓國內稻米的存量遠超過戰備儲量,結果多的部分後來就爛掉變成堆肥,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