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日本新年強震的教訓與借鏡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4/01/11 17:02 點閱 2795 次
臺灣與日本一樣,面對強震的威脅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隨時做好防震和減災的準備。(中央社)
臺灣與日本一樣,面對強震的威脅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隨時做好防震和減災的準備。(中央社)

去(2023)年不但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高溫年榜首,在全球各處肆虐的自然災害也造成龐大的生命及財產損失。依據德國再保險公司在本月9日公布的2023年自然災害報告顯示,排名第一的是去年二月6日發生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的規模7.8及7.6二個強烈地震,造成約5萬8千人罹難及500億美元財產損失,突顯出地震的極高危險性。

日本的元旦強震

不料2024開年的首日,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也發生了規模7.6的淺源地震,是該區自2007年以來衝擊最大的強震。劇烈的地殼破裂與變形,造成道路中斷,橋樑被毀,數百座建築物倒塌,引發了大規模山崩、海嘯,甚至石川85公里的海岸線都被抬高,多出240公頃的陸地。迄10日為止,已累計202死565傷,尚有102人失聯,是日本2011年發生規模9的超級地震以來,地震傷亡最慘重的震災。

這次日本的新年地震,與去年二月在土敘發生的地震,都是近人口稠密區的淺源強震,當然都會帶來慘重的損失。但是在地震發生之後,二者在人員傷亡、震災營救、以及基礎設施與建築物的損害方面,卻有百倍以上的差異,顯示日本雖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 (平均每年規模6以上的強震有10次),但在防震工作上卻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長處。

日本防震制度值得學習

例如在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上,日本採用了先進的隔震、制震、加固等抗震技術,使得建築物能夠減少地震的破壞和震動;建立了全國性的地震預警系統,利用地震波的速度差,提前發出地震警報,讓民眾有時間做好疏散和防護措施。

年年舉行地震的防災演習,培養了國民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社區都備有救難包和避難所等設施;建立了有效的地震應急管理組織和機制,能夠快速動員自衛隊、消防隊、警察、醫護人員、志願者等參與救援和救助工作,並使用了無人機、機器人等先進的搜救設備等。

日本的防震工作不僅保護了日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降低了震災的損害,也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和交流,分享和學習防震工作的經驗和技術,並接受和提供國際援助和支持,為其他地震多發的國家和地區,例如我們臺灣,提供了借鏡和參考的範例。

暖化環境地震風險更高

最近的研究指出,氣候暖化不僅造成地球表面的天氣現象日趨極端,更由於水文極端性 (乾旱與洪澇交替發生) 的快速提升,以及高山冰川的消融加速,致使地殼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變動加劇,容易破壞地質板塊交接地帶的平衡狀態,提高地表以下的危險,引發更多地震和火山爆發,這是未來我們一定要去面對的嚴峻危機。

至今地震仍是一種科學上還無法預測的自然現象,是最難防範的重大災害。臺灣與日本一樣,都位在板塊擠壓的地質活躍帶,更是地震頻發的高風險區域,面對強震的威脅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因此我們務必要不斷保持警惕,隨時做好防震和減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