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善待土地與農業 才有食安

韓乾 2023/10/02 10:32 點閱 3402 次
FAO認為對糧食、飼料與纖維的需求將會倍增。農業的生產力必須提高,而且要增加作物的集約度而非開墾更多的土地。(中央社)
FAO認為對糧食、飼料與纖維的需求將會倍增。農業的生產力必須提高,而且要增加作物的集約度而非開墾更多的土地。(中央社)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早在2009 年 6 月就估計,世界飢餓人口已經超過 10 億。全球經濟的衰落與許多國家糧價的上漲,把 1 億多的人口推向長期的飢餓與貧窮,這種情形更進一步影響到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飢餓問題從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的前半世紀就漸漸升高。到了 2009 年,因為經濟危機與升高的糧價,飢餓人口增加了 11%。

健康的農業

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飢餓人口都居住在開發中國家,都市地區的貧民可能面對全球經濟衰退的嚴酷考驗,因為會重創都市地區的就業。但是鄉村地區的問題也難以避免。因為數以百萬計的都市人口將反向流入農村。因此,貧窮國家一定要以經濟與政策的工具提高其農業生產力。對農業的投資必須增加,因為在大多數的貧窮國家,一個健康的農業部門將是整體經濟成長的先決條件。

都市化傷害農業

許多世界上的貧窮國家都是小農制度,它們缺泛經濟發展的潛力。要去誘發這種潛力,各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必須保護對農業的投資,使小農戶不但能夠獲得種子、肥料,也能獲得技術、基礎建設、財務與市場的支援。

面對未來人口的持續增加,所得的提高以及都市化的發展,FAO認為對糧食、飼料與纖維的需求將會倍增。農業的生產力必須提高,而且要增加作物的集約度而非開墾更多的土地。台灣的各大都市地區,幾十年來從事城市周邊的市地重劃,改變了大量都市周邊的農地成為建地,實在是應該檢討的。

糧食的問題在分配

世界的糧食問題,包括:糧食生產、人口成長、貧窮、環境生態、經濟與政治制度與倫理等許多複雜而且相互交織的因素。只增加糧食生產並不能解決糧食問題,因為目前的問題在於糧食的分配,而不在於糧食的短缺。

FAO認為,糧食危機發生的主要誘因是世界各地的衝突,其次是極端氣候和經濟衝擊。到2050年,要養活近100億的全球人口將需要對糧食的生產、加工、貿易和消費方式進行徹底改革。以有營養且可持續的方式為不斷增加的人口提供食物,需要大力改善全球、區域和本土的糧食體系,而且不損害我們的自然資源。通過包容性的自然資源管理、和有韌性的農業生計,才能根本地解決糧食問題。

糧食體系的挑戰

人口增加、城市化、財富增長以及消費模式變化等壓力,正在挑戰著糧食體系提供營養食物,和以環境可持續方式提供改善生計的能力。我們的糧食體系既是受極端氣候變化、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影響。就需要對這些挑戰採用有系統的方法,以全面、可持續的方式來應對。

可持續的糧食體系,是一種能夠保證所有人的糧食安全和營養的系統。而且保證不犧牲子孫後代糧食安全和營養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基礎。這意味著它能確保經濟的可持續性,也能為社會帶來廣泛的利益,確保社會可持續的和諧,並對自然資源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與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