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魚以假亂真 消基會籲加強稽查

陳奕劭 2023/07/05 12:21 點閱 7224 次
消基會檢驗長發現市售鱈魚竟有部分是冒牌貨。
消基會檢驗長發現市售鱈魚竟有部分是冒牌貨。

【台灣醒報記者陳奕劭台北報導】消費者吃到的海鮮竟成為冒牌貨?許多消費者反映食用鱈魚發生後腹瀉、排油現象。消基會表示,因為民眾購買的鱈魚其實是價差高達數倍的「油魚」,因為魚體有不可消化物質,導致部分消費者吃完拉肚子。另外也發現低價「巴沙魚」經常被混充「多利魚」。消基會呼籲主管機關加強稽查,面對不肖業者則應先修法後,再加以處罰。

冒牌貨常魚目混珠

鑑於常見油魚混充鱈魚、巴沙魚混充多利魚等市場亂象,消基會將6片鱈魚樣本送驗,最後發現竟有4件不是鱈魚。消基會調查市售魚片發現,雖然市場和電商網頁成分標榜多利魚、巴沙魚(鯰魚)混用,但調查結果其實是低價巴沙魚片。消基會認為,業者宣傳品項混淆消費者,恐違反《 食安法》第28條。

由於網路流傳業者為了使巴沙魚片變得更軟嫩,而浸泡「磷酸鹽」。消基會提醒,雖然磷酸鹽是合法添加物,但是人體對無機磷吸收率高達百分百,若長期食用恐增加骨質疏鬆、腎臟疾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若消費者購買鱈魚卻誤食油魚,因為油魚體內有人體無法消化的蠟脂,部分消費者食用後容易拉肚子。

消費者不易辨別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建議消費者,魚類外表分辨不易,還是需要主管機關檢驗才清楚,建議消費者可以用價格分辨魚種,只要是價格太過便宜的商品,就肯定不是鱈魚。至於台灣還有多少魚種類難以辯別?吳榮達受訪表示,還不清楚,因為台灣沒有相關資料,要靠主管機關建立流程。

避免消費者買到偽魚吃下肚,吳榮達建議主管機關應加強查緝,對違法進行處罰,面對業者取巧標示造成消費者混淆,則應進行宣導與規範,避免消費者買錯,也提醒業者不得消費不實,避免違法。

吳榮達坦言,鱈魚與類似鱈魚很難查,只能用價格判斷。至於巴沙魚與多莉魚雖然外表容易判斷,但是切片後就看不出來了,只能靠消費教育多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