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第76屆坎城影展的評審爭議多

梁良 2023/05/21 17:12 點閱 2706 次

2023年的第76屆坎城影展,正在法國坎城的節慶宮熱烈舉辦,預計至5月27日結束,並選出各項得獎電影和電影人。

在16日舉行的主競賽評審團記者會上,9人評審團一字排開,尚未開始討論相關議題,已讓人意識到本屆的歐洲最大影展在姿態上十分「政治正確」,兩大標誌:「女權高漲」和「多種族平權」從評審團的組成上已清晰可辨。

意識形態掛帥

在弱化傳統電影強權好萊塢的影響力的同時,大大強化了地主國法國的勢力範圍,「自己人」的色彩相當濃厚。表面上「坎城影展」是電影藝術的殿堂,實際上卻處處充斥著政治和利益上的算計。本屆評審團主席由曾以《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2017)、《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2022)兩度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自己人」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擔任。

奧斯倫要到明年才滿50歲,19年前才首次執導電影長片,真正為人所識的作品是遲至2014年才面世的瑞典片《婚姻風暴》(Turist)。然而,他接下來執導的兩部影片在坎城影展「百發百中」接連被選為最佳影片,於是在藝術電影圈的江湖地位也就一飛沖天,被授予今年坎城影展主競賽主席的榮譽。

4男4女組成評審團

當然,要坐上評審「高位」的人不一定要論資排輩,非得比本屆參賽電影的導演如:英國的肯‧洛區、德國的文溫德斯、義大利的南尼‧莫瑞提、芬蘭的阿基郭利斯馬基、日本的是枝裕和等人的資歷更強不可,但也得有相當的說服力才能令人接受。

試看看除了主席以外由4男4女組成的評審團,分佈得的確平均而多元,但影壇資歷和聲譽卻難符眾望先看看4位女評審吧。年僅40歲的法國編劇導演茱莉亞‧迪克諾在2016年完成的首部劇情長片《肉獄》(Grave)在坎城影展「影評人週」亮相,接著拍的第二部獵奇詭異肉體恐怖片《鈦》(Titane,2021)便坐火箭成為金棕櫚得主,是又一位坎城力捧的自己人。

評審者爭議多

還有來自摩洛哥的導瑪莉安‧圖澤尼2019年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烘焙幸福路》(Adam)和2022年的《雙手的溫柔》(The Blue Cafta)兩度入選了坎城「一種注目」單元,如此就夠資格和實力當坎城影展評審?

尚比亞裔的英國女導演朗嘉諾尼歐尼,2017年才導演了處女作《你才女巫,你全家都女巫》(I Am Not a Witch)並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之後便沒有知名的新作推出,這樣的年輕導演在台灣影圈大概只能歸類為「新銳」吧?

剩下的美國女演員布麗拉森,是童星出身,近年才因出演兩集漫威電影《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2019)及《驚奇隊長2》(Captain Marvel2,2023)的女英雄才開始走紅,選她進來這一屆的坎城影展評審團大概是為了扮演「顏值擔當」吧?

男性評審介紹

至於4名男性評審,包含了美國的保羅‧迪諾和法國的丹尼斯‧曼努奇兩位男演員,前者是好萊塢的二線小生,近作是在新版《蝙蝠俠》(The Batman,2022)演「謎語人」,以及在史蒂芬史匹柏的成長故事《法貝爾曼》(The Fabelmans,2022)扮演男主角的父親;後者是中壯代的性格演員,遊走於歐美影壇,知名作有《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登堂入室》(In The House,2012)、《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2023)等影片。

另外兩位知名度並不高,阿根廷的達米恩斯弗隆曾自編自導過極受好評的短篇故事合集《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Relatossalvajes,2014),曾入圍當年坎城的主競賽單元;來自阿富汗的阿提克‧拉希米是作家,因政治原因流亡多年,主要寫小說和電影劇本,曾獲得龔古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