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公安事故的死傷 像一場小型恐怖攻擊

醒報編輯部 2022/10/31 16:59 點閱 2028 次

集體性的公共安全事件死傷人數,隨著群聚規模的擴大,幾乎像一場小型的恐怖攻擊。韓國梨泰院29日踩踏事故,造成154人罹難。對比隔一天10月30號,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Mogadishu)的汽車炸彈爆炸,造成至少100人死亡、300人受傷。

大型活動釀死傷

另外在一個月前,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教育中心也是被自殺炸彈攻擊,死亡至少43人。就能看出公共安全在現代大都市當中,尤其是有重大活動的時候有多麼重要。

公共設施的安全性,日益急迫的原因,是許多公共設施的設備或規劃大部分都是幾十年前的工作,時至今日,很多公共設施都未必有經過翻新或嚴格的檢查,因此一旦出事造成的死傷也特別恐怖。

空間承受力

韓國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據稱有十萬人參加,但是事前沒有管制人數,散場時,小巷子面積只有四米寬,小小五坪的空間擠了三百多人,導致一有人跌倒,前面的人被後面壓住,居然疊了足足有七層之多,可以想見當時人潮之洶湧、巷弄之狹小。

當地很明顯對於大型活動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為什麼在規劃當下沒有採計這些變數,尤其是沒有考量到當地公共設施的空間是很大的缺失。

台灣公安也有漏洞

台灣2021年發生的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件,其實也是連串的公安危機所累積造成。台鐵作為台灣最重要也最大型的公共運輸公司,長期為了政府政策補貼票價,導致長期處於虧損情形。因此在工程發包跟控管上面也有許多問題,像是肇事主因的工程車翻落,就一再被質疑的是,如果當時工地現場,有做圍欄保護,工程車就不至於滑落到鐵軌上釀成慘劇。

當時鐵路局的回應也表示,如果要求具備所有的安全要件,恐怕連發包出去都有困難。考量台鐵現在的營運狀況,也不能完全否認這樣的可能性。既然公安應變已經刻不容緩,那政府就該跳出來面對,而不是一再把問題推諉給基層。

年代久遠欠檢修

台灣自從十大建設之後,經濟進入成長期,各地的基礎建設如雨後春筍,算算至今都有幾十年歷史。2019年,南方澳大橋無預警斷裂,當時的橋齡已經有二十一年之久,斷料的橋面直接砸毀在下面停泊的三艘漁船上,總共造成了六人罹難,十二人輕重傷的慘劇。

後來的報告證實,除了施工工法有問題之外,長年檢測及維修疏失造成鋼索及其錨碇裝置腐蝕。甚至橋梁的吊索內還會積水,建橋時已沒有設計排水孔,日積月累才會造成銹蝕無法承受負重。

除了工程因素,還有越來越難測的天災。台東918強震,直接導致秀姑巒溪多座橋梁斷裂,包含高寮大橋和崙天大橋,都斷成好幾截,部分橋梁還橫躺在溪床上。

公安危機不可小覷

在目前民眾越來越多聚集在超大型都市當中生活的當下,政府對於危機管理的控管必須更加積極,除了從設備上適用度的考量之外,還有更多的是需要人為機動性的調控人潮或是活動的規模。2015年,八仙樂園的塵爆案,造成了15人死亡,470人受傷的慘劇。

其中除了現場危機管理跟教育不足,導致彩粉被燒燒之後,工作人員居然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意圖「滅火」,噴射氣流揚起彩粉(粒狀可燃物),令零星火頭變成火海。但更大的問題是派對所在的游泳池,在土地使用分區裡屬農業用地,根本是違法建築應被取締;園區未能申請遊樂設施執執照也沒有被相關單位禁止。總之,公安危機在這麼多因素層層疊加之下,要不危險也難。

台北市的大巨蛋馬上就準備要營業了,現在對於公安是否安全,藍綠還在口水僵持。看到外國的例子,不管是台北市政府或是中央政府,都要拿出足夠讓人信服的科學數據,而不是互相指控政治操作,負責檢驗驗收的單位,也要負起責任。畢竟出事的時候,死神可不會問你是藍是綠還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