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微言〉中美半導體大戰 台灣宜維持平衡

何策 2022/07/20 17:45 點閱 1986 次

美中晶片角力大戰烽火連天,參議院將表決「美國晶片法案」,擬設「護欄」,限制獲得美國政府資助的晶片製造商,不得擴大在中國的投資。

中國已打算在2025年取代台灣,成為全球最大晶片產地,台灣若要保持競爭優勢,應保持全球化佈局。

兩岸順差 晶片佔半

工研院預估今(2022)年台灣IC產業將年成長12%,成長幅度超越全球平均值,總產值將成長到新台幣4.5兆元,從IC設計、晶圓代工到封裝測試,台灣大廠領先全球推出SoC的5G晶片,擁有最先進的5奈米製程技術,今年全球半導體需求趨緩,但仍是主導台灣經濟的命脈。

今年上半年兩岸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652.3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65%,其中台灣對中國出口1225.16億美元,年成長7.3%,進口427.2億美元,年成長16.4%,台灣對中國貿易順差798億美元,最主要來源,還是半導體產業創造的產值,一半以上的順差額半導體產業創造。

美國「護欄」一刀兩刃

當前國際經貿科技情勢複雜,美國推動對中國的制裁,半導體產業是最大的戰場,美國參議院在「美國晶片法案」中,計劃撥款520億美元,補助晶片廠商,但是將透過立法建立強大的「護攔」,限制獲得美國政府補助的晶片商,未來10年不准擴大在中國或俄羅斯的投資。此舉無疑是一刀兩刃,利弊互見。

站在美國政府立場,既然貿易及科技戰已經開打,就無鬆手理由,尤其中國傾舉國之力發展半導體,砸下10兆元人民幣發展第3代半導體,目前共有23座12吋晶圓廠投產,未來5年,各地還將有25座12吋晶圓廠,將在未來5年內建置完成,預計2025年將可能取代台灣,成為全球最大晶片產地。

晶片成為中美貿易主戰場

此舉令美國政府如芒刺在背,補助晶圓廠520億美元,看似金額龐大,實際卻又不及中國政府投入資金的三分之一。勒喉戰爭究竟能否成功,當然成為美國政治人物盤算的重點,最近美國積極聯絡日、韓、台灣,組成「4方聯盟」,希望能夠同一陣缐,持續對中國發動晶片戰爭,目的即是在此。

然而,當前中國正是台、韓最大的晶片市場,又適逢中國積極扶植自己的「民族產業」,此時如果退出中國市場,未來更不可能有重新回來的機會,對於美國政府的盤算,有待商榷。

遊說降低「護欄」

即使是美國半導體業者,也不見得認同「護欄」規定,此舉形同斷送美商在中國的市場,美媒「POLITICO」報導,美國半導體協會(SIA)包括英特爾、AMD、博通、高通,多家美國晶片製造商,正在與美國政府官員溝通,希望放寬晶片法案中,部分在中國的業務,降低「護欄」的高度,讓他們能夠持續發展在中國的業務。

美中貿易科技大戰,美國政府與企業的看法及立場,尚且未必一致,遑論台灣。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又是台灣最大的市場,也是貿易順差的來源。在「夥伴」與「市場」之間,如何維持平衡關係,謀取台灣最大利益,正是政府應該考慮的問題,不宜偏廢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