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善待土壤可收成綠金—碳權另類思考

醒報編輯部 2022/02/06 10:29 點閱 1571 次

都說「護國神山」電子產業大戶已經把台灣未來20年的綠電買斷了,台灣其他廠商未來的碳權怎麼辦呢?本社願提出另外一條思路,亦即透過改善土地利用增加土壤碳儲存,並提升農作物或林木的生物質增長,一石二鳥而取得碳權,以及附帶的「氮權」。

氮循環很嚴重

先說「氮權」。長久以來人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議題上面,然而科學家檢驗地球發現 目前超越地球限度最嚴重的是氮循環。

科學家設定的安全邊界是每年固氮量62Tg,而人類工業與農業的固氮量每年已達210 Tg,尤其東亞、印度、西歐、北美區域已超過限度,全球每年因燃燒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排放60 Tg至大氣,這些過量的活性氮會造成水質優養化、海水酸化與臭氧層破洞,並進一步影響棲地健康度與人類的健康。

繼「碳足跡」之後,將來勢必有「氮足跡」的計算與管理。因為氣候變遷背後的生化動力就是碳循環與氮循環,三者環環相扣,互為表裡。控制碳排放與氮排放,雙管齊下正是穩定氣候的關鍵作為。

碳權、碳稅與碳交易

次說「碳權」。以目前聯合國溫室氣體管理的新進程而言,碳足跡的計算已經排上日程,各國將徵收碳稅,訂定碳價,形成碳交易市場,間接地也會減低氮排放,一舉兩得。

宏觀來看,農業活動、交通運輸與化石能源發電是三大排氮與排碳源頭,必然是未來全球環境治理的三大對象,其中農業活動與土地利用直接影響地球生態系統,投資費用低廉,技術含量低,將成為供應鏈中取得「碳權」、「氮權」的重要籌碼。

進一步分析,就碳權與氮權而言,土壤與植物扮演重要角色。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加上陽光和水,把碳固定在植物體中,每年能消耗掉人類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一;而植物體中的有機碳與氮又有將近15%進入土壤。

土壤與植物是解方

學者估計,如果每年能夠讓土壤的有機碳含量增加0.4個百分點,將能抵銷整個歐盟國家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量;與此同時,有機碳與有機氮增加土壤的肥度能使農作物的產量增加1.3個百分點,兩者形成正向循環。簡言之,土地利用與管理得當將一舉數得,成為解救地球環境的新解方。

自從2015年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以來,各國農業部門已經開始各種增進「土壤存碳」與土壤保育作為,例如,法國、德國到開發中國家輔導協助,目標是未來也能因為土壤的碳儲存與碳利用而得到碳權或碳折扣。

還廢於土 正向循環

印度發給一百萬農民「土壤健康卡」,指導他們如何選用肥料、測試土壤營養、減少侵蝕。中國禁絕焚燒農業廢棄物,並輔導鼓勵「還廢於土」,形成正向循環。

目前台灣工商業界尋綠電如渴,求之而不可得,勢必要尋求其他可能性,投資土壤這個「碳存庫」而取得碳權,應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產官學研各界應加緊攜手合作,善待土壤,開發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