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亞洲極端氣候風險高 應加強區域合作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11/17 13:25 點閱 1414 次

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相關組織編撰的《2020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上(10)月26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召開前夕發佈;這是WMO第一次針對亞洲氣候狀況發布報告,目的為決策官員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基礎資訊,意義重大。

首份亞洲氣候報告

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涵蓋了「物理事實」及「風險和影響」兩部分,清楚的指出在2020年由於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特別是洪水、風暴和高溫乾旱,已嚴重影響了亞洲地區的許多國家,衝擊了農業和糧食安全,進一步加劇了難民和流離失所人口的遷移和脆弱性,加劇了健康的風險,並深化了環境問題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損失;再加上新冠疫情肆虐,使災害管理更為複雜。

在溫度方面,觀測數據顯示2020年是亞洲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年均溫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1.4°C;也出現了許多極端高溫,例如6月發生在俄羅斯北極圈內的38.0°C,就創下了歷史紀錄。

突出的極端天氣

亞洲周邊地區的海洋暖化速率高於全球平均值,導致東亞和南亞的夏季季風都異常活躍,再加上頻繁的熱帶氣旋與颱風,造成了洪澇和山崩地滑,導致許多國家出現慘重的生命及財物損失。

亞洲高山地區有大約10萬平方公里的冰川,集中在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是極地以外最大的陸冰儲存區,也是亞洲10條重要河流的源頭。持續的暖化造成冰川消融在加速,預估到2050年冰川體積將減少至40%,影響周邊地區約7.5億人的生活和生計。這對全球海平面上升、區域水文循環、用水安全、生態系統和現地災害(如山崩和雪崩)帶來重大影響。

永續發展風險高

極端的天氣變化對該亞洲的永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並大幅提高風險。在2020年,洪水和強烈風暴使亞洲約5千萬人受災, 5000多人喪生。與過去二十年的年平均值(每年1.58億人受災,約15500人死亡)相比,受災的人數明顯下降,WMO歸功於近年亞洲許多國家紛紛建立了早期預警系統,覆蓋了約7成的民眾,發揮了保護的功能。

然而在經濟和社會建設方面,則有數千億美元損失;以中國大陸的2380億美元為最高,、印度居次有870億美元,第三位日本約為830億美元。在農業和糧食安全方面,2020年營養不良的人口比2019年還多,在南亞就有3.1億人、東南亞有4880萬人、西亞則有4230萬人,總數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是未來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WMO的報告忠實呈現了亞洲自然災害先天性的高風險,臺灣正是自然災害的重災區之一,這份報告也是給我們最及時的提醒,應進一步提升氣候監測、評估和預測的能力,並加強區域合作和資料交換,做好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和防災減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