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醒報編輯 2021/08/11 07:53 點閱 9760 次

本書專訪高齡九十五的陳子福,鏤述他一生曲折跌宕的經歷;追溯他主要承襲自日本文化的養成背景;致力於海報繪製志業的職人精神,並搭配珍貴圖像照片,記錄下第一手史料。邀請著名導演林福地對談,兩人同場回憶昔日合作點滴,重溫當年電影產業景況。

書中並分析陳子福突顯當紅明星與戲劇化場景的構圖策略,對拼貼與色彩的運用,片名與文案字體的創造,進而以文圖並陳對照方式,逐一剖析因應不同電影類型所創作的多元風格。

還附錄數篇專文:概述陳子福海報典藏與整飭修護現況;以西門町電影街簡史映襯出陳子福海報的時空場景;以及台灣電影大事發展史與陳子福個人史的對照年表等。本書在勾勒繪師職人面貌之外,更展現出台灣戰後電影的璀璨時代風華。

我個人對《羅生門》那張海報特別感到一種興味,因為手邊正好有一張日本版《羅生門》海報的複製品。

從羅生門看結構

日本版的《羅生門》海報是一幅手工著色的三船敏郎與京町子黑白劇照,台灣版則試圖在結構上做改變,並對影片生出更進一步的演繹,除了呈現片中三個主要人物的頭身像之外,並於左下方添加了京町子所飾演的武士之妻意圖殺夫一節,為何添加這個圖像可能有多重的心理因素,任憑讀者們去猜想。三船敏郎畫像和這企圖殺夫的圖繪正是樸素藝術的典型。

早期海報中所用的許多字體,現下年輕一輩人可能不知其由來,我們小時候還見過不少中西美術字體的書,還有圖案、鳥獸蟲魚的畫典,是現代版的、西化的《芥子園畫譜》的意思,供人引用。

網羅大眾文化元素

有些海報幾乎羅網了當時所有大眾文化的視覺元素,不管是中國的、台灣的、日本的、美國的,匠人以畫藝將它們拼集起來,有一些極鍊熟,有一些則尷尬或有趣,如一九五五年的《金嗓子》(一位美女的頭被嵌在顯然是男人的身體上,雖然披了女紗戴了手套)。

海報一方面刺戟你去看電影,一方面又目盲於電影。這種電影和電影海報之間的心理鉤繫和别的國家應該是很不一樣的。我自己大學時代(1969-1973)所看的許多啟蒙電影,都在三輪戲院中以色情片為號召上映,當時我們無事遊逛在這些電影院前,拿海報和劇照來揣斷它是否可能是我們蒐尋的目標。兩種情形有如互反的鏡像。

不存在的畫面

除此之外,早期有一部分電影海報,是在整部電影完全不存在的情況下完成的──匠人臨繪、拼組他所處時代的各種視覺圖像,並在單一的畫面裡試圖說出他想像中的另一個人(導演)的電影表達。

且不說靜態圖像與動態影像之間的語言差異,這樣的海報的完成極可能和當時完全不存在的電影全無關係,亦可能導致整部電影由繪師的視覺研究中延伸出來,終至海報繪製者身兼了一部分電影前置的工作。

涉及前置工作

這樣的事例若是誇大了說,就是單一畫面的想像電影(海報)先於或分裂於真實的電影。這樣的說法很困擾人,不是?其實一點也不!

海報不可能把電影所有的內容表達出來,如果海報能把電影所有的內容都表達出來,那樣電影根本沒有人要看。海報要能捉住最吸引觀眾的一點,然後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海報的責任是吸引觀眾。

開向電影的想像窗口

如果說電影是一扇開向人生的想像窗口,那麼電影海報便是一扇開向電影的想像窗口。在匱乏的年代裡,人們並不經常有錢購票去看電影(許多六十歲以上的人,當曾有過被人夾帶或由後門溜入電影院的經驗),街頭巷道裡遇見的海報在平眾的日常經驗裡留下深深的印痕。

海報可能是關乎電影中某幾個高潮的圖像拼貼(某種動態影像的靜態變貌),亦可能是某種嚴莊儀式的引人發噱前導(如廟會中戴紅鼻子、紮高一條褲管的「報馬仔」)。電影並不必然是藝術品,而經常代表一種盼渴。

富趣的俚諧

但也因為是一種盼渴,它極富生氣,雖然經常只以一種輕浮的、荒誕的形式做成。如今我們回頭看許多早年的電影海報,感到某種富趣的俚諧(如《大俠梅花鹿》〔一九六一〕、《孫悟空遊台灣》〔一九六二〕、《怪紳士》〔一九六三〕),便是這樣的道理。

當電影和電影海報不必然背負成為深刻沉重的藝術品的使命時,它們與時代生活的起伏脈動更深契合,它們更無顧忌、更無羈束地吞食身所能及的各種新的視覺元素,成為俗民特有的美學。

當時的海報上又見到不少文字鋪成的口號,若由現代的觀點看,可以說是因為處在一個對新圖像或影像語言的表達或成熟,還不是那麼具有信心的時代,所以企圖在文字和圖像╱對白和影像之間,力求找到一個當時以為「安全」的平衡點來做成陳述,不管這個安全的平衡點是由誰來決定。

吸引好奇的應用美術

然而我們必須提醒,在某些時代,人們認為陳腔濫調不如創新,可是某些時代,人們似乎並不反對沒有創意的東西(即使所謂精緻文化亦有這樣的現象),這種說法乍似有點殘忍,事實上當時的人可能普遍面對著比嚴格定義的「創意」更沉重的東西,吾人若因心態、價值觀和預期界限的改變,一味輕鄙前時的作品,常難免於價值錯置的判斷。

好比習於出入如晝現代都會的夜的人,很難想像昔日人們朝覲奇蹟般的影戲後復歸於昏黃巷陌的輝煌憶想,《文夏旋風兒》(一九六五)的雙幅拼合海報可以牽人夢迴。

基本上,手繪電影海報是一種以「吸引好奇」為核心的應用美術,所差遣的常是一種屬於拼貼的敘述風格,由於排斥攝影影像的直接引用,比起同時期的日本電影海報更屬一種寫實風格畫技的忘情演出。

作品仍靜煜輝光

毋庸置疑,眾多海報中所捉得的不少明星當年的形貌,以及平人的容顏、服飾、生活方式種種,都有列入「大眾文化史」的價值,且其地位當不遜於近年大量出土的珍貴照片。

歷史好比一棟房舍,我們無法否定、抹去基礎的每一磚石,無法否定我們的父母、先行者,尤其是惡劣生存條件下秀異的先行者。回頭看這些淳樸時代的圖像,雖亦不免其傳統時代的束縛與殖民文化的痕爪,但我們亦感受到一種負責任的、對於現代文化生產過程的積極主動涉入,這即是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仍能對比我更年輕的一代產生吸引力的原因。

許多年後,當我們從囂攘而實乏力的都會藝術造作,及以如空華如囈語的各式流行理論中解脫得疲憊的身子(一切流派、一切理論都屬相因相待、依他而生的一偏之見),我們會發現早期一些作品在時間的夜空中,仍靜煜著輝光,令人神往。

(興韻/輯)

《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作者: 黃翰荻, 林欣誼, 陳雅雯
出版社:遠流

其他書訊:

《地球深歷史》

作者: 馬丁・魯維克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宗教並不是阻礙科學發展的保守勢力,相反地,《聖經・創世紀》裡的六日論,給了研究者想像的依據,是創造性活動的靈感泉源。當田野調查幫助人類邁開想像的步伐,將神聖造物主佈置舞台的「六日」,延伸發展成「岩石、山川等無生命之物」也有其過往歷史的概念,這才進而造就地質學的開展。

另外,研究者固然把「大自然當成書」,尋查冰河、火山、隕石的痕跡,推測造成這一切的普世成因。但要不是借用了人文學科裡的歷史學,學習編年史家編纂年鑑的方法,重建各種地質「事件」,思索「偶然性」的意涵,明白即便有了後見之明也無法預測這些「事件」。這讓地質學發展出這幾百年來的獨特面貌。

《精準解答》

作者: 劉傑輝
出版社:今周刊

社群時代,個體生存必備的跨界思維,人生中90%的問題,早就被人回答過,你只要連接答案就好!

許多人遇到問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上網GOOGLE,但同時也面臨無從搜尋,或是無法辨識成千上萬的結果,到底 什麼才是你想要的答案。要成為解決問題高手、你需要連接各種資源,以搞定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正因為資源有限,在職場中工作者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是否能有效連接資源。

聰明的人不是知識淵博的人,而是知道用簡單、快捷、有效的辦法找到答案的人。要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你需要:1.向內探索:比努力更難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欲望2.對症下藥:找到真問題,排除假議題3.結果導向:面對眾多選項,克服選擇障礙。

《撼動華爾街的數學鬼才》

作者: 史考特.派特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吉姆‧西蒙斯:量化交易之父,旗下大獎章基金平均年化報酬率高達66.1%。愛德華.索普:稱霸賭城和華爾街的傳奇數學家,執掌PNP基金時從未虧損。肯.格里芬:Citadel投資公司創始人,旗下基金掌管資本高達380億美元。

這些量化交易大師又被稱為寬客,幾乎人人擁有數理高學歷,是學界象牙塔出身的一幫智力天才。他們以電腦做為武裝,以公式模型打造賺錢機器,財富滾滾而進。

但,當市場遭受突發事件衝擊,失去了理性,公式模型便可能瞬間失效!隨著科技進步,程式交易已成為散戶也能涉足的領域,成長方興未艾。與此同時,我們更需洞悉市場本質,探知公式模型隱含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