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

醒報編輯 2021/08/10 07:52 點閱 10196 次

洪震宇在前作《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中,建立完整方法論,有效運用風土資源,創造發展機會。

此書進一步以更積極的創業思維,標舉風土創新SMART五力,引導正在創業或亟需優化轉型的在地青年,觀光餐飲、飯店民宿等業者,以及本土產業,體檢經營方向,強化創新能力與流程,進而帶動市場商機與社會整體發展。

書中關注的對象,從馬祖、金門與屏東恆春半島等區域;到青年創業的高雄鹽埕與花蓮新城聚落;從餐飲民宿個案,到茶、可可與旅行社等產業。已由單點,擴及產業鏈。如此,不唯可藉由對個案的檢視與商業模式演練,獲得反省、啟發,更能對台灣整體產業發展,有更長遠的關注與規畫。

這是一個重新創造台灣經濟特色的新時代。當我們鼓勵青年創新與創業,不能褊狹的以為創新與創業只是高科技的事,台灣的風土特色也是創業的重要資產。因為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產業可以外移,但是透過生活、生產與生態資源交織累積的風土環境,卻無法移動,而且隨著時間累積深化,內容會更加厚實豐富。

風土環境可以轉化成資產,也可能折舊惡化變負債。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創新能力,活化、重整,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甚至能運用風土資產進行創業,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變成可以輸出、與世界分享的風土經濟產業,為台灣創造新的經濟亮點。

三個重要趨勢

因此,我們需要台灣各地的風土創業者,不論是青年返鄉或是中年創業,都能透過創新能力改善城鄉發展落差、提升生活品質,達到地方創生的目標,更創造台灣的風土經濟學。

有三個重要趨勢為風土創業奠定基礎。分別是個人感官能力的復甦、具風土特色的體驗經濟風行,以及新冠肺炎對經濟與生活型態的衝擊與轉型,這些變化為風土創業帶來發展機會。

重視個人感官經驗

第一個趨勢是針對規模化經濟的反思,重視個人感官經驗,強調情感與意義,也帶動新的消費型態。

長期的全球化發展,讓我們開始省思:當大量商品充斥、資訊爆炸,一切都走向規模化與規格化之後,到底生活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我是誰?我想成為誰?誰為我生產?在何時與何地?我們彼此能否建立良好互動與連結。

「在去規模化經濟中,贏家將是那些使每個顧客感覺像身處一人市場的公司,針對每個人量身打造的產品與服務,將會贏過大眾市場型的產品與服務。」《小規模是趨勢:掌握AI和新一代新創公司如何改寫未來經濟模式》一書強調。個人的意義與價值,又與訴求永續、環保、原味與在地、社區共好的主張連結,逐漸匯聚成一股新的消費力量。

飲食素養提升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飲食素養的反思與提升。這是藉由培養個人五感(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與視覺),或是讓感官重新復甦的能力,能放大感受力,了解風土環境、文化習俗、農業、社區與歷史。

「香味的影像會變成生活經驗裡的精緻畫像,會讓這種感受傳到大腦中、主司記憶、意識與理解區域的海馬迴,蝕刻在神經系統上。」《品嚐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線》指出,「嗅覺連結過去和現在,引發記憶與感情大量湧現。」

知名的法國米其林主廚亞朗.杜卡斯(Alain Ducasse) 在《吃,是一種公民行為:讓我們重新學會吃,一起用吃,改變世界!》強調,飲食牽涉範圍很廣,具有健康問題、文化問題、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 要重新學會吃,是一種認識、學習的過程,培養對味道的敏銳感覺。

品味在地風土

從影響最廣的飲食出發,可彰顯重視個人感官細微的體驗,傳達個人存在感的意義。例如咖啡產業從第一波商業化走向重視地方風土的第二波咖啡精品化,現在進入重視莊園產地的第三波美學化;巧克力產業也從大量生產走向風味多元的精品化。這些產業發展都是從「有」到「好」,現在進入到「精」。

這些潮流都重視物產原味,引導消費者放大五感、體會風味細節。「感官知覺不只藉大大小小各種行為使人的生命有了意義,還把現實分裂成充滿生命力的碎片,將之重組為有意義的花樣。」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在《感官之旅》說。

台灣多元的風土特色孕育著多樣風味的物產,從茶、咖啡、巧克力、各種食材釀造的地酒、精釀啤酒、調酒、蜂蜜,還有各種山海食材等,甚至連台灣豬都成為一種品牌,能引領消費者細細品味在地風土的美好。

體驗經濟風行

第二個趨勢是融入風土特色的體驗經濟。《風土經濟學》一書已經清楚說明體驗經濟的重要性,在此不做太多贅述。體驗經濟的目的是創造消費者難忘的感動與回憶,幾乎任何商業活動都需要透過體驗來創造價值。

風土經濟也是體驗經濟趨勢下的新經濟型態。消費者能夠直接到當地從事深度體驗,比方到葡萄酒莊園、咖啡園與茶莊,以及各個社區村落的工藝文化,感受從產地到餐桌、融合風土文化的「地方感」。這種消費行為不再只是購買物品,而是花時間將自己的五感融入地方,去交流體會不同的生活價值。

另一種結合風土體驗經濟的是都市職人創業者。這是在都市內運用風土物產與個人手作工藝能力,創造個人的體驗經濟。

職人精神令人感動

比方美國各大城市現在興起手作工藝的趨勢,這些職人包括啤酒精釀師、咖啡烘焙師、酒吧調酒師,這是結合過去小規模生產的「工匠經濟」與文化展演能力,包括重視在地食材、展演個人技術與文化知識、創造顧客難忘體驗的能力。

找回失落已久、重視工作品質細節、手腦並用的精神靈魂,才會讓人感動與珍惜。「他們將心智與體力勞動、手與腦、文化品味與物質技術融於一爐。」社會學家理查.歐塞霍(Richard E. Ocejo)在《職人新經濟:手工精神的文藝復興,品味與消費文化的再造》寫著:「這些勞動者透過這種方式,為這類工作注入了一套新的意義與價值,支撐自己所從事的工作。」

雖然職人新經濟是以都會城市為主,台灣的職人新經濟卻能兼具城市與地方特色。由於台灣交通發達,從城市到產地的距離非常近,不論是都會或地方,各地都有優秀的風土創業者,能運用自己的技藝與故事,並扣連風土特色,創造台灣本土的職人新經濟。

疫情帶來的轉型機會

第三個趨勢是新冠肺炎帶來的轉型與機會。新冠肺炎讓全球產業遭到嚴重破壞,全球觀光旅遊業也步入黑暗期。台灣因守護邊境得以遏制疫情蔓延,也讓國旅市場大爆發,各個觀光景點擠爆遊客。

許多業者都說2020年下半年的生意業績比前一年還要好。比如在新北市金山區銷售地瓜薯條與地瓜體驗的「汪汪地瓜園」,2020年上半年業績比前年同期下跌六成,但是下半年業績則逆勢創歷史新高。「因為國人都出不去了,就轉向在國內消費。」汪汪地瓜園創辦人賴家華說。

這幾年是台灣國民旅遊業的黃金時期,也是轉型關鍵點。

旅遊業轉型三大關鍵

第一,要建立優質的內需旅遊市場。由於台灣人無法出國觀光,外國人暫時無法來台灣,我們要爭取時間,先透過提升國旅內需市場的深度體驗品質,持續爭取國人留在台灣旅行消費,以壯大與強化風土經濟的產業鏈。

第二,要創造台灣品牌的風土經濟。由於台灣的防疫成功,具有安全與友善的形象,未來國門開放後,可以運用這個品牌形象建立旅遊特色,吸引重視品質的外國人來台體驗深具風土特色的行程,進一步擴大台灣風土經濟的能量。

結合個人感官能力的復甦、風土特色的體驗經濟,以及疫情帶來的轉型機會,讓我們有機會運用創新能力,將台灣風土孕育的獨特生活方式,轉換成更多的體驗內容與產品,製造更多創業與就業機會,建立台灣特有的風土經濟學。

(興韻/輯)

《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
作者: 洪震宇
出版社:遠流

其他書訊:

《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7個人》

作者: 李維文
出版社:方舟文化

要改變命運,努力很重要,選對朋友更重要。拒絕無效社交,創造有效人脈;找對七個關鍵人物,創造自己的貴人運,就算沒有富爸爸,也能讓你與成功同行。

在人生路上,你是否也曾經自問過:「你是誰?」「當你遇到問題時,可以向誰求助?」 誠如作者開宗明義丟出的上述兩個問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希望看完此書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受用一生。

無論初出職場的關係建立入門者,或是期待關係力為職涯與人生加分的老手,都能從本書剖析的7種人脈網絡中,找出屬於自己的致勝方法!從相識、相知到相惜,朋友圈不是比大比人多,有關係就沒關係,人脈可以後天養成,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值得的投資。

《健康園藝學》

作者: 張育森, 吳俊偉, 雷家芸
出版社:五南

近年提倡的「未病學」是以日常健康的活動來防範疾病的發生,「健康園藝」即是一種,透過各類園藝活動來紓解壓力、放鬆心情、活動身體,並透過實際栽培與觀察植物的成長,體會生命的喜悅與奧祕,達到自我療癒身心、增進健康與幸福感的效果。

本書為健康園藝學理與應用集大成之作,適合園藝、健康園藝、園藝治療等專業的從業者,甚至於對園藝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從健康園藝延伸至園藝治療、園藝福祉、農業療育、綠色照顧,透過五感的體驗,結合園藝技術及學理,應用於各項操作活動中,並能推廣園藝知能、自然生態環境教育、養生保健、美學藝術等多元目標,可以讓參與的人們擁有健康的園藝新生活。

《1天5分鐘身材管理》

作者: LIFE AID
出版社:如何

筋骨、關節相關疾病的主因在肌肉!身體強健、身形美麗、活力充沛的核心也在肌肉!本書介紹人體必須認識的肌肉與可能產生的疼痛症狀,包括頻繁發生、難治的僵硬痛等,並提供有效改善的手法,讓你在居家或健身時,擁抱不痛又有效的身材管理祕訣!

本書是由醫學及運動專家團隊所製作的「紙上保健門診書」,統合全身上下最常見的筋肉訓練和疼痛問題,並按照症狀提出能徹底根除的「62種基礎伸展&45招簡單運動」,同時也傳授迅速解決小腿拉傷,手腕、脚踝、膝蓋痛和便秘等各種日常症狀的動作,是忙碌的現代人最佳的健身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