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防疫新冠的無悔策略

醒報編輯部 2021/01/17 10:58 點閱 3623 次

看到這個文章標題,人們可能會以為面對新冠疫情,我們要加嚴管制,做到滴水不漏。其實不盡然。面對不可知的風險時,當代行為學者推崇的反而是「溫和執法」,不過激,不軟弱較佳。

當然,這說來容易,如何允執厥中,取決於在每一個事件發生時,執法當局適當拿捏而穩健前行。我們不妨以這個角度來觀察近日來兩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的口角春風,我們認為,討論防疫公共政策,已經不純粹是醫療專業所論斷,還要兼顧行為學、社會文化底蘊、國家公民素養等面向。

手機軟體掌握行蹤

新冠病毒流行一年以來,各國採取的手段寬嚴不同,也到了檢討的時候了。

中國大陸強制個人手機裝載指定的apps, 一方面標示持有者的防疫等級,分綠、黃、紅三級,做為能否進入各種場所的依據;另一方面也能追蹤每個人的行蹤,乃至與何人見面、接觸。

這個掌握行蹤的作法被西方社會認為侵犯個人隱私,但是,一年下來,對於人員的流動,以及染疫者的接觸史都瞭若指掌,也確實有效,在去年三個月中下旬已基本控制本土疫情。

防疫之名監控國民

當病毒流竄進入西方國家後,有些國家也想學習中國大陸的人員追蹤作法,但受限各國對於人權與隱私保護的法律,一年下來,似乎自由程度越高的國度疫情越嚴重,如何設計妥適的app,在「干擾或刺探個人隱私最小狀況下,又能達成防疫成效」,成了當務之急。

所能加強的不外乎智慧手機因地制宜,儘可能提醒持有者做好防護,或加強自我健康管理。台灣並沒有實施「紅、黃、綠」等級顯示,但是,中央單位對於「紅色等級」的人(有病史、須要居家隔離者)似乎有能力監控,即坊間所稱的「天網」,能逮到跨年晚會的行為脫序者,這也引起輿論的注意,擔心國家級「老大哥」藉防疫之名,行監控國民之實。

溫和型規律執法

除了行動裝置外,個人的防疫行為也有差異,有的人粗枝大葉,有的人謹慎小心;豪放瀟灑的不一定中鑣,謹小慎微的也有可能染病,就好像開車騎車,安全與否往往是相對的,當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守法、小心,車禍就少。

防疫也一樣,當社會上有越多的人隨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群聚活動,疫病就不容易流行,台灣防疫成功走的就是這個路線。去年二月以來,當你進出餐廳、教室、醫院等,都有人幫你量額溫,噴洗手酒精,提醒戴口罩,必要時,記錄下身份證字號。這些方式,並不影響個人隱私,些許影響行動自由與順暢度,被歸為「溫和型規律執法」(gentle rule enforcement)。

溫和提醒比重罰好

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用博奕理論進行「粗心者」和「謹慎者」行為的風險模擬,發現這是最有效的防疫方法。而行動裝置的「時時提醒」並不太有用,粗心者就是愛粗心大意,不受稽管,警示也沒用。

學者除了電腦模擬之外,也在工廠門口實驗。一組工廠用的方式是多派人手、提醒進入者戴口罩、噴酒精。另一組用嚴抓、重罰的方式。結果表明,溫和比嚴苛有效。工廠廠方甚至主動贈送個人防護裝備,算是另外一種「加強執法」,效果更佳。

台灣防疫成功用的正是「溫和型規律執法」,期望國人有耐心、有愛心,繼續執行,既保護了自己,也嘉惠他人,這是最有效的無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