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潰堤災難大 學者認應分段洩洪(系列一)

祝潤霖 2020/08/06 12:19 點閱 12805 次
中國自古以來的治水就是個問題,但是三峽大壩更加大了長江流域治水的困難度,學者建議適時分段洩洪(如圖)。(photo by Wikipedia)
中國自古以來的治水就是個問題,但是三峽大壩更加大了長江流域治水的困難度,學者建議適時分段洩洪(如圖)。(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特稿】「極端降雨可能還會發生,三峽大壩未來應該分段洩洪。」針對三峽大壩潰壩的影響,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接受本報專訪指出,中國蓋三峽大壩雖可供應數省用電,但這次極端降雨釀災凸顯弊端,不但長江下游災害嚴重,對韓國的養殖漁業也衝擊甚大,建議未來應該採適時、分段洩洪。

洩洪改變海洋環境

「中國大陸幅員廣大,所以降雨多一些就很容易累積成很大的洪水。」林俊全表示,大量降雨落到水庫裡很容易超標,所以要趕快洩洪;問題是一洩洪以後,下游流域就慘了,平常水流如果是很正常的,可能形成一般性的洪水;但如果突然用洩洪的方式,增加了很多水量,下游就很難抵擋,而且洪患區域會變得很大。

「韓國會啟動緊急應變,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林俊全解釋,當大量河水湧入海洋,這樣鹽分就會被稀釋,海水就會淡化,原本魚、蝦、貝類適應的環境會被大幅改變。另一個嚴重的情況是,許多泥沙跟著往下游帶,最後抵達的就是渤海灣,所以渤海灣無形中深度會變淺,濁度也會變大。

林俊全指出,這些衝擊對整個區域,不止韓國,包括日本,甚至中國自己的漁業可能都有影響,「台灣說不定也會受影響。」而且更嚴重的問題應該是,上游地區原本有很多汙染物,被沖刷到海裡之後,海水的汙染情況會更棘手。

適時洩洪分散風險

談到三峽大壩的蓄洪能力,據傳只能承載本次極端降雨量的1/10,林俊全表示,「這很正常啊,極端降雨跟水庫平常所需要的降雨量是不一樣的,這是兩回事。」他強調,中國自古以來的治水就是個問題,但是三峽大壩更加大了長江流域治水的困難度,不是說經常發生,但一旦發生,就如同所見,可以看到下游有多慘。

至於冒如此風險蓋三峽大壩的效益?林俊全指出,發電是其中最大的效益,因為中國用電量大,需要積極去尋找發電來源,其實大壩的發電量很大,可以供應很多省的用電。而黃河流域的治水情況其實也好不了多少,但長江流域因為有三峽大壩,發生嚴重水患的風險可能更高一些。

林俊全認為,整體海水鹹度改變,短時間可能缺乏有效應變方法,中國只能先把水排掉,處理完災情,才有心力顧到比較遠端的影響。但這類災情會不會再發生?「在我看來是會。」尤其是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降雨,頻率可能會增加,未來可能要選擇適當時機洩洪,把風險分散,不能等到撐不住了才洩,「那會比較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