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社交時差 恐肇心血管精神病

祝潤霖 2019/11/18 16:16 點閱 7726 次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中)研發的「作息足跡」app可全自動偵測睡眠時間,達到自我警惕作息的預防效果。(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中)研發的「作息足跡」app可全自動偵測睡眠時間,達到自我警惕作息的預防效果。(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週末晚睡晚起,星期一身心俱疲?專家提醒別自己製造時差。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表示,週末改變作息晚睡晚起可能導致「社交時差」,嚴重可能導致生理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心理上憂鬱症、思覺失調等症狀。透過新研發的「作息足跡」app,可以全自動偵測睡眠時間,達到自我警惕的預防效果。

app自動紀錄睡眠

醫師林煜軒表示,本研究發表在《醫學網絡研究期刊》子期刊,利用數位足跡可以知道晝夜作息,如果收到老闆的Email,或爸爸的已讀,就能知道一個人幾點睡、幾點醒來,這是2017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重要發現。臨床上幾乎沒辦法要求每天記錄睡醒時間,但可利用手機數位足跡紀錄長達一個月。也就是作息足跡Rhythm。

睡眠時間準確率90%,計算每週的社交時差,了解平日與週末的作息差異。以藍色、黃色區別平日與周末,只要安裝app就全自動計算。從28位大學生的作息紀錄,準確率達90%,睡眠起伏的一致性達87%,比較app紀錄跟個人自述的睡眠中點。

社交時差不可輕忽

「社交時差」是描述忙碌上班族週末補眠的狀況,如果睡眠時間差異非常大,得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機率較高,週末晚睡2.5小時相當於從台灣飛到時差2.5小時的印度。禮拜一上班有週一症候群,跟週末晚睡晚起有關,對身心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作息足跡全自動記錄睡眠週期,睡眠時間準確度為90.4%,睡眠節律一致性為87.0%。

美國睡眠醫學會提醒,平常跟週末作息差異達1小時以上,會有健康的風險。每天生活中手機不離身的人都可以試試看。美國醫學會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指出,活動量與作息的改變,比主觀情緒的變化能更早預防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