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生物多 發展台版侏儸紀有前途

呂翔禾 2019/07/17 11:31 點閱 51814 次
蔡政修(右1)表示,台灣的古生物潛力比想像中還高,甚至有機會拍攝台灣版的「侏儸紀世界」式的史詩級電影。(Photo by 台大古脊椎-Fossil Lab 508臉書粉絲團)
蔡政修(右1)表示,台灣的古生物潛力比想像中還高,甚至有機會拍攝台灣版的「侏儸紀世界」式的史詩級電影。(Photo by 台大古脊椎-Fossil Lab 508臉書粉絲團)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綜合報導】「台灣古生物很多,也可以拍出像《侏儸紀世界》一樣充滿古生物的電影!」民眾對於古生物的普遍想像都是國外的恐龍,或是「侏儸紀公園」電影系列。台灣大學生科系助理教授蔡政修指出,台灣很多地方都有化石,只是欠缺人力與基礎研究,如果可以做更多調查與整理,將這些發現應用在不同產業,能讓更多民眾了解古生物。

鑑古知今的古生物

著名英國小說加歐威爾曾在著作《1984》說:「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雖然歐威爾這句話的意義比較偏向「歷史的詮釋權會影響未來人們」的看法,但在地質學/古生物學中,卻也有類似的諺語:「過去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地質學家透過過去的化石判斷環境,預測未來地球可能發生什麼事。

台灣的形成年代約在5、6百萬年前,由板塊擠壓而成,由於形成的時間較短加上島嶼腹地較小,台灣的沉積環境比較不穩定,因此出土的化石多以小型、易保存的貝類、有孔蟲及小型哺乳類為主。不過近年來許多在台灣的研究發現犀牛、長毛象、豪豬等現在沒有的生物,甚至還發現理論上在高緯度才會出現的鯨魚

為何這些物種消失

台灣古生物學家更從澎湖海溝漁民的底拖網、其他的化石紀錄中找到許多大型動物,如德氏水牛、淮河古菱齒象、澎湖潘氏鱷不同種類的化石,這些都是台灣現在沒有的生物,這些化石讓古生物學家能了解更多台灣過去發生什麼事,以及什麼原因可能導致這些生物在短時間內從台灣消失。

cari

圖說:早坂犀牛(Photo from 台大古脊椎508實驗室臉書粉專)

cari

圖說:淮河古菱齒象(Photo from Wikipedia)

除了大型的古生物外,台灣也有許多小到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微體古生物」,這些古生物雖然小,可是由於它們的殼體是由生前週遭海水所含的碳酸鈣組成,因此可透過觀察不同物種在哪些地方出土,進行互相比對後,建立出台灣地質史。

cari

圖說:不同種類的有孔蟲。(Photo on Wikimedia Commons)

野外探勘尋覓

在儀器還沒那麼先進的年代,台灣地層何時形成,都是靠微體古生物鑑定才知道。另外,台灣曾經在苗栗「出磺坑」地區有石油開採紀錄,石油形成的年代、油質條件都可以透過微體古生物、花粉等肉眼難以看清的物質見微知著,揭開台灣島形成的前因後果。

cari

圖說:地質系學生透過顯微鏡觀察有孔蟲。(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記者也曾參與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教組組長張鈞翔博士在台灣挖掘化石的野外調查。只見張老師的學生用刮勺、地質錘等工具,仔細且謹慎的處理每個露出土表的骨頭,每個步驟都需要非常小心,如果不小心動作太大破壞到化石,可能會讓研究人員後續清修時難以判斷是何種生物。

台灣古生物比想像中多

「為什麼台灣會有這些生物,背後一定有它的道理。」蔡政修提到,現在生物多樣性因為氣候變遷、人類等因素快速消失,除了從現生動物的保育開始做起,還可以將「保育古生物學」的觀念應用在現代的保育研究,意即透過調查古生物的滅絕原因,推論現代生物可能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數量減少,從根源解決問題。

「台灣的古生物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多!」蔡政修說,台灣有許多地方還有潛在古生物化石的地方,如果能將這些物種都找出來,對於台灣過去的環境、物種分佈、遷移可能都有更多認識,甚至可以結合考古,研究以前的生物是否會跟人類有互動。他提到,現在研究還可以發現有2億多年前的海龜類得癌症,因此,在很多地方都還沒挖掘下,可以預期台灣的古生物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