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聖餐在當代(20180909 天主教石板週刊)

邱慕天 2018/09/09 18:20 點閱 7722 次

基督聖餐在當代
Adoration Unleashed

基督教的聖餐禮,是由主耶穌基督親傳,擁有兩千年的歷史。可是在近代的消費主義社會下,它的形式也在很多宗派中變化。歷史天主教的彌撒,過去常常為了省時簡便,只有神父一人會嘗餅和酒;但現在似乎不把餅的盤子和酒杯遞下去給所有參與者,就怪怪了、「不民主」了?

物質的聖化

基督教的聖餐背後是一套神學形上學的信念運作:一般的食物是吃喝進去、成為身體的一部份、剩下的拉出來。但聖餐是吃喝進去、「我們」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份」。《天主教石板週刊》指出,早期的聖餐也有「很庶民」的一面,對於那些身體疾患的病人,一般信徒親友可以把彌撒的聖餐帶去共享,而對於一般人在領受聖餐時的手勢也有特別教導。

然而中世紀晚期,聖餐餅和杯的神聖意義高漲,因此不再被允許攜出彌撒享用。與此相伴的,是一些迷信的做法,例如拿剩餘的餅和酒來祛病、改變土質、防洪、祈雨;把它當作一種能干預環境生態的聖物。你看到天主教彌撒後會將聖餐鎖在牆上的小盒子裡,這是1215年第四次拉特蘭會議的決議。不幸的是,這也間接扭曲了聖餐傳達的意義。

以吃喝連結信仰

傳統上,彌撒的每個程序都希望表徵耶穌基督的生命救恩,從出生、生活、受難、死亡、復活、升天等等。如今彌撒有一個神父將餅高舉祝聖的動作,是新聞圖片社和觀光客參與彌撒意圖捕捉的代表性畫面。我們以為那一刻「餅要被轉化為聖物」而瞻仰,但其實它表徵的是耶穌肉身被舉在十字架釘死。

《天主教石板週刊》認為,今日合格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減少,天主教應該重新開放和准許平信徒在外、居家主持聖餐;正如在許多公開聚會的信仰自由被逼迫的地方,平信徒家庭禮拜是支持著信仰活力的一大重要形式。
最終,我們不該忘了聖餐是基督的身體,它應當超越了所有地上的界限和控制;它不該用來分化──與人連結、使人與彼此、及與神和好才是它最深的意義。

https://www.thetablet.co.uk/features/2/14358/the-people-s-sacr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