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運青年與警交流 反思信仰矛盾

陳玨明 2018/08/30 18:45 點閱 15390 次
香港使命公民運動在佔領運動後,嘗試邀請警察以諾團契跟年青信徒交流對談,冀能讓彼此了解大家的想法,緩解因佔領而帶來的社會撕裂。(photo by時代論壇)
香港使命公民運動在佔領運動後,嘗試邀請警察以諾團契跟年青信徒交流對談,冀能讓彼此了解大家的想法,緩解因佔領而帶來的社會撕裂。(photo by時代論壇)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陳玨明香港報導】佔中運動在香港雖然已近四年前,但這場大型社會運動對社會帶來的衝擊仍然持續,包括至今難以修補的撕裂問題,有基督宗教學者事後一直串連年輕信徒與信徒警察展開對話,希望透過彼此坦承的分享,反思身份及在信仰上所領會到的矛盾問題。

信徒應非暴力對抗?

香港警察機構內的以諾團契,21日晚於會邀請五位在2014年時,曾以學生身份參與過雨傘佔領運動的年輕基督徒,跟同屬基督徒的警察交流,互相分享於雨傘運動發生後,個人的身份及在信仰上所領會到的矛盾。根據香港《時代論壇》報導,五位年輕信徒當時並非在最前線位置參與運動。

至今參與對談的警務人員,有在雨傘運動當時位處後勤的警司級人員,也有當時為同僚祈禱作支援的警察。有人表示明白學生面對的處境、情緒及動機,但基於職責,而個人專業就是要維護法規,並認為是他們作為警察的責任及使命。

此外,也有警察向學生提問,指個人所認識的信仰中,耶穌是主張以非暴力手法對抗不公義的,質疑為何基督徒會支持佔領運動。

有同學回應指出,當日由戴耀廷教授所提出的運動,是以「愛與和平」非暴力作為原則,事實上運動也一直以非暴力的原則推動,惟有警司級人員就反駁,認為學生不應誤信戴耀廷的指揮,因戴耀廷的理論根本無法控制佔領現場所發生的動亂。

雨傘運動面對歷史

組織有關對談的使命公民運動發起人之一、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透露,推動學生與警察於「傘後」對話始於兩年前,多次傾談下,大家都有要向更多人分享各人在「雨傘運動」感受的共識,才可以面對歷史。

不過,學生與基督徒警察有同一信仰,應可有對話空間,但如何對話本身就是一個課題,郭偉聯也坦白承認,對話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當中仍有衝突氣氛,不時有人提出尖銳問題無人能解,但他仍然確信對話的重要,望藉溝通緩解「雨傘」誤解帶來的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