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的時代:選項更多、挑剔有理(20180819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8/08/19 16:11 點閱 8393 次

互聯網做媒人的好處多 Modern Love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人際關係,從工作、溝通方式、購物到娛樂都出現變化。《經濟學人》指出,最深刻的影響,恐怕是在人們的終身大事-擇偶模式上。

1990年代的時候,網戀還屬於怪胎跟奇葩的思想,但今日人們口袋裡的手機就有虛擬酒吧媒合交友。在美國,互聯網現在成異性結識渠道的第二大宗,僅次於「朋友的朋友」聯繫介紹。

隔山隔紗理論是真的

《經濟學人》認為,兩相對比,雖然線上交友展開了「無比的選擇性」,讓陌生人彼此認識的機會大增,但女性擇偶眼光相對挑剔,某部分男性將永遠沒有被選上的機會。以中國「談談交友」應用的用戶統計為例,在隨機滑取異性用戶頁面時,男性「她,我可以」的比例有60%,而女性「他,我可以」的比例竟只有6%。

反之,以過去只有線下媒合的狀況,女性生活圈中不一定都能結識頂層菁英男性,答應與「普男」交往的意願就大得多。由於很現實的人肉市場,數位交友放大人們的自卑心,因此欺騙造假的情況也不少。

chain

圖說:有趣的是,我們常隱隱感覺的「種性」(種族性別)審美偏好差異,也在線上資料庫中被曝光了。整體來說可欲性的「食物鏈」頂層到底層排名順序是:1. 亞裔女> 2.高加索男>3. 拉丁裔女>4. 高加索女>>5. 非裔男>>6. 拉丁裔男>>7. 亞裔男>>8. 非裔女。(photo by 《經濟學人》)

ECO

圖說:《經濟學人》圖表顯示,兩性相識結緣的渠道在90年代以后大幅地倒向網路;而受惠於網路的私密性和聚焦分眾性,這種情況在同性交誼的圈子更為顯著。

良緣佳偶網上尋

此外,線上交友強調的門當戶對,往往不是先從交友圈去確認,而是殘酷地拿出學歷、工作職稱、身高身材外表當第一關。我們可以想像,基因工程的突破更顯揚之後,交友網站直接有一欄讓人上傳特定的基因組(眼球、髮色、美人尖、其他遺傳優勢等)作媒合篩選機制,也絲毫不意外了。

幸虧,可能也是基於更寬廣的選擇,兩性遇到適合伴侶的比例也在上升。統計指出,網路相識成婚的夫妻感情更穩定。那些說互聯網鼓勵人們出軌的說法,還未能有靠譜的研究證實。如果科技真能讓我們更好地尋找到契合的對象,就讓我們相信這份愛的力量吧。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18/08/18/modern-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