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忠厚、感恩的台灣價值(蕭思源)

蕭思源 / 自由業 2018/07/02 10:20 點閱 3437 次
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臉書上發文,以「清大盲友會」事蹟為例,說明李家同教授默默為台灣做出地貢獻有多大。(photo by wikimedia)
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臉書上發文,以「清大盲友會」事蹟為例,說明李家同教授默默為台灣做出地貢獻有多大。(photo by wikimedia)

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臉書上發文,以「清大盲友會」事蹟為例,說明李家同教授默默為台灣做出地貢獻有多大,卻因年金事件「晚景淒涼」發言,引發各界議論,受到言行輕佻者無情撻伐,感慨台灣社會已變得寡情刻薄,反問「那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嗎?」。

龍應台前部長說得一點也沒錯,台灣社會已養成喜歡說三道四,議論他人長短地風氣,大多數人都不知自我省思,更甭說懂得欣賞,大方讚美人家優點,無知魯莽者卻是不留口德,不知該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更不在乎對別人造成傷害。批評者無同情心也不知感恩,禿鷹般噬血成性,見著了獵物,迫不及待以口水攻擊,藉此掩飾心虛並得到莫名地滿足感。

那些批評者多不識李家同教授,不知有「清大盲友會」存在,當然也不知「清大盲友會」是李家同教授創辦,為盲友製做了這麼多有聲書、有聲母帶,服務過這麼多位有聲書讀者,受到國際間這麼多地讚譽肯定。

說台灣社會變得寡情刻薄,不只是因年金遽減,李家同教授「晚景淒涼」發言遭批評而已。看看最近為地方選舉創造的選戰話題,幾都全是挖糞新聞,為對手製造負面形象,少有強調政見主張者,打選戰看似激情,但也因攻訐謾罵成習而失了格調,我們所為如此卻不自知,已讓整個社會變得寡情刻薄。

也因此要響應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地呼籲,台灣真的可以多一點忠厚、感恩,少一點殺伐、輕佻。這才是我們要找回或重建地台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