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賣書 獨立書店走向多元對話

鄭羿菲 2016/08/14 18:48 點閱 8423 次
書店老闆與作家都認為,現代的獨立「書店」成了與社會、民眾對話得場所。(photo by wikipedia)
書店老闆與作家都認為,現代的獨立「書店」成了與社會、民眾對話得場所。(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一個城市若沒有千奇百怪的主題書店,代表這個城市不夠多元。」東亞少數販賣偵探小說為主題的「偵探書屋」老闆譚瑞14日在座談會上表示,在世界各地有各種主題的書店,如專賣各國際語言、純文學書籍等,但台灣的主題書店不夠多。作家楊富閔說,現在的書店除了賣書外,也可以成為與社會、民眾對話的場所。

「書店裡的影像詩」在14日的座談會中播放了「偵探書屋」影片,60年代的招牌閃爍著霓虹燈,店內陳設了英國煙斗與模型短槍,整間書店散發著復古與推理的味道。譚瑞看著自己店面的影片表示,「台灣的獨立書店還不夠多,風格也還不夠大膽。」

譚瑞舉例說,他曾在芬蘭參訪過以「各種不同語言、文化、文學」為主題的書店,也曾在紐約看過以販賣「純文學」為主題的書店,甚至也看過一家書店是以「非壓迫性、非帝國主義」為主題,店裡販賣的書全是不給讀者知識、壓抑的書,如漫畫等,聚集了喜愛相同主題的民眾。

「2000年以後,台灣開始出現獨立書店,這些書店共同的特徵是老闆們想透過書店跟社會對話宣示開書店的一股信念。」譚瑞認為,當一座城市沒有許多主題的獨立書店,就代表城市不夠多元、不夠有文化的對話性。

譚瑞笑說,「書店」一直隨著社會在做改變、轉型,未來書店也可能不是單純賣書的地方,就像是傳統圖書館也演變成替民眾找特定對象訪談的「真人圖書館」一樣,或許民眾走進書店,跟書店老闆的一段交談,就能夠獲得某些文學創作的啟發,「若任何人因主題書店有所啟發,其中經營的辛苦就值得了。」

「書店的存在與消失,我覺得更像是人在重新摸索更多的寫作及閱讀的可能性。」獲得洪醒夫小說獎等多項文學獎的作家楊富閔表示,許多獨立書店開始朝向與社會、民眾對話的方式經營,如販賣旅遊書籍為主題的書店,自然會聚集許多喜愛旅遊的民眾,而書店藉著舉辦旅遊講座,讓民眾把風景、人文帶回來,就成了一個多元「對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