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樹木流失 學者:恐地震頻仍

陳彥驊 2014/11/24 20:47 點閱 4297 次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家徐澔德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河流、颱風及暴雨等造成地表急遽侵蝕的情況,恐引發大地震。〈photo by 徐澔德研究室〉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家徐澔德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河流、颱風及暴雨等造成地表急遽侵蝕的情況,恐引發大地震。〈photo by 徐澔德研究室〉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台北報導】相較於河流侵蝕,颱風、暴雨造成的大規模土石流等地表侵蝕作用,將對地震活動造成更大的影響。臺灣大學地質科學家徐澔德與3位法國學者合作,證實地表侵蝕作用將對地震活動造成影響。如車籠埔等逆斷層,若覆蓋的岩層質量不夠,鄰近地區可能地震頻傳。

「河川的搬運及土石流等地表侵蝕作用,是否會影響地殼深部的應力平衡,進而引發地震」是科學家長久以來的疑問。台灣位處板塊交界,加連年雨量豐沛,過去的資料顯示地表的侵蝕作用相當快速,因此成為驗證的最佳地點。應力是指,當物體受到外力之作用,內部就產生反作用力平衡。

【以過去數據分析】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家徐澔德與法國3位學者合作,於11月21日,在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以徐澔德過去台灣地區活動斷層調查所得的資料,搭配文獻中記錄的台灣地區侵蝕速率,運用力學模型模擬的方法,成功證明地表的侵蝕作用會對活動斷層造成顯著的應力變化,進而影響地震活動的發生。

如台灣西南部每年地表侵蝕速率,約為1公分,所造成的應力變化,將使該斷層發生大地震的時間提早10%。徐澔德表示,由於雨量的增加,進而影響河流侵蝕、搬運與沉積作用,將可能會造成區域的地形地貌改變,並影響地質構造的活動性,且會影響地球內部的應力平衡。

【台灣地表侵蝕顯著】
如造山運動、暴雨、颱風及河川等地表變化複雜且相互影響,學界一般認為必須在數十、百甚至是千萬年的長期時間尺度下,才有可能得出結論。此研究結果顯示,即便是在數百年內,地表侵蝕作用不僅對構造,對地震也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徐澔德補充說,由於台灣主要的活動斷層都以逆衝斷層為主,這些斷層的活動與產生「921集集地震」的車籠埔斷層相同,都是斷層面以上的岩層沿著斷層面向上移動。在這種狀況下,地表上蓋在斷層面上面的岩層質量、大小,便是影響斷層再度活動的關鍵。若地表河流的侵蝕速率快,覆蓋的岩層也會很快的減少,使斷層活動的阻礙降低,進而誘發地震活動。

研究團隊認為,相較於河流每年固定的侵蝕,颱風、暴雨作用產生的大規模土石流等劇烈侵蝕作用,將對地震活動造成更大的影響。美國猶他州賓漢峽谷在2013年,發生了銅礦大規模崩塌事件,誘發當地許多地震活動,驗證了該研究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