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鯊眼」看水底 了解鯊魚習性

賴義中 2014/03/02 13:07 點閱 3051 次
海洋科學家將攝影機及其他精密儀器安裝在鯊魚的側鰭上,組成「鯊眼」系統。(photo by University of Hawaii)
海洋科學家將攝影機及其他精密儀器安裝在鯊魚的側鰭上,組成「鯊眼」系統。(photo by University of Hawaii)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從鯊魚視角看水下世界!為研究鯊魚生態,海洋科學家在夏威夷淺海內的鯊魚身上裝入小型相機及其他精密儀器,以便從水下直接觀測鯊魚的動態及習性。「鯊眼」系統能協助解讀鯊魚的游動軌跡、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讓科學家更瞭解海洋生態。

觀測鯊魚並非新鮮事,過去科學家曾試著將訊號發射器植入鯊魚體內,並藉衛星來追蹤鯊魚的移動路線及習性,但是所得數據十分粗糙,不利於研究。夏威夷大學研究員梅爾表示,訊號數據不夠精細,如同太空看地球只能看見藍綠兩色一樣。

由夏威夷大學及東京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嘗試將精密相機、磁強計及加速計安裝於鯊魚的側鰭上,利用這些儀器來定位、測量加速度及週邊磁場狀況,以建構顯示鯊魚游動路線的3D地圖。科學家也設計了讓鯊魚吞入腹中的微型相機,觀測其消化過程。

研究觀察的鯊魚種類以生活於夏威夷環礁的淺海鯊魚為主,包括高鰭真鯊、黑邊鰭真鯊以及紅肉丫髻鮫。

透過「鯊眼」系統,科學家又揭開幾層鯊魚的神秘面紗。其中一台安裝在高鰭真鯊身上的攝影機顯示,牠清晨時會停留在水下90公尺深處,隨著時間增加,牠會慢慢向海平面游動,並加入大批不同種類鯊魚群聚而成的鯊群。梅爾說,這些鯊群會呈螺旋狀向上游動,看起來就像「鯊龍捲」一樣,這種群聚行為可能是為了防避遭體型較大的鼬鯊捕食。

一般認為,鯊魚在水中是依循著海流游動,但科學家發現,這些淺海鯊魚會利用鰭來使力游動穿越水流,而非完全順著水流的自然方向移動。此外,數據也顯示,這些淺海鯊魚游動的速度,比起深海鯊魚要來得更快。

由於鯊魚位居海洋食物鏈的頂端,相較過去以捕獲的鯊魚進行研究,此種活動性的紀錄方式更能幫助科學家瞭解海洋生態運作及能量流動的方式。梅爾指出,對鯊魚來說,「鯊眼」系統如同裝在飛機上的航程記錄器,能協助科學家進行研究上的量化。未來研究將更進一步推展至灰六鰓鯊等深海鯊魚上。

隨著攝影技術發達,近年也開始有人嘗試將無人攝影裝置裝在動物身上或送進群體中,如BBC就曾在2004年的「動物攝影機」節目中,將此項技術應用在遊隼、塘鵝、大黃蜂、海豹、蜘蛛等動物身上,不過僅安置高速攝影機,不若「鯊眼」還須安裝其他精密儀器。

這項研究發表於2月27日發表於夏威夷舉辦的2014海洋科學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