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下的有限交鋒:國家、年輕人、網路社群

邱慕天 2014/02/27 00:52 點閱 76880 次
(photo by www.dpp.org.tw)
(photo by www.dpp.org.tw)

善於用情感鋪陳與故事書寫的陳文茜,日前以切中我國社會核心焦慮的「世代正義」議題一文,製造百萬點閱率和引發廣泛社群回應。

天下獨立評論25日刊登〈「國家是否對不起年輕人」論戰──熱鬧下的有限交鋒,與當代網路論戰特徵〉。

作者曾柏文非常精緻地剖析一周以來幾篇具有代表性的回應文章,以此得出網路論戰不利「深度思考」的觀察。

其中最關鍵的,是看待一篇成熟社論所應具備的「現象描述」(phenomenological-experiential description)、「因果推論」(causal-deductive reasoning),以及「態度與策略」(attitude and strategy)-即「哲學立場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的完整度。

他指出,陳文茜開頭的文章,在三方面都做出了清晰的示範。然而後面的多篇代表性回應她、或再回應回應者的文章,都各自暴露出「片面」、「瑣碎」、「失焦」,或「主觀武斷」的問題。(這段分析是天下獨立評論此文最值得品讀之處。)

曾柏文總結,雖然網路「大幅降低書寫與傳播門檻,創造一個論述豐沛的年代」,但也指出搶時效的作文「往往導致討論層次的混亂,以及文本對話的邏輯鬆脫」。

此外,注意力經濟造成不但使作者自律地縮短文章長度格局,也養成了閱聽眾「速讀/抽讀」、急於貼標籤、不求甚解的閱讀習慣。

再者,由於普羅大眾「轉貼行為」之於作者們來說,就像蜜蜂們對於需要授粉的花苞一樣重要,因此這些花兒各個演化得嬌豔欲滴;換說,就是文筆非常地催情。

於是,許多「立場鮮明、便於目標讀者識別的表態式書寫」,或是「羞辱對手、能增加認同讀者閱讀爽感的戰文」,都在現下的評論市場中大行其道。

曾柏文分析,從這波擂臺交手看來,結果就是熱鬧有餘,深度不足;花槍多於拳拳到肉的角鬥,因此在促成看客們分化陣營之餘,恐怕對訓練全體公民實戰思辯技巧沒有太多幫助。以作者以自己的話說,就是「造成文本世界的『部落化』,瓦解言論空間的『公共性』」。

原文連結(作者自估有6千字):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20/article/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