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帶上國家戱劇院,真是奇妙之旅,帶來戱劇舞台的全新效果,栩栩如生。
舞台變汪洋大海
週日下午忙裡偷閒,午後直奔國家戲劇院,臆想猛虎、巨浪、漂流…,果然,舞台變成汪洋大海,所有生死掙扎,濃縮在小小舞台,是視覺上的極致享受。
然而,區區舞台,展現多變能耐,醫院、動物園、菜市場、巨輪、汪洋大海…,尤其光影效果超魔幻。
提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部探討信仰、生存、希望的故事,高潮迭起。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簡稱《奇幻漂流》,是部描述印度男孩Pi,在太平洋上與成年孟加拉虎同船而撐過227天的生存故事,作者為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1963-)於2001年推出,2012年由李安所執導的同名電影上映。
真實與虛擬的辨證
老虎的名字理察‧帕克(Richard•Parker )是女王訴達德利與史蒂芬斯(R v Dudley and Stephens)案中,被同船船員殺害為食物的水手男孩的名字。
曾經啃讀過中譯版小說,也觀影李安導演的同名電影後,印象深刻。許多人對電影的開放式結局和印度男孩「Pi」 所講述的兩個版本,討論再三,引發了真實與虛構的辨證,以及我們看待生死、宗教的延伸推理,Pi同時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展現了他對不同宗教的開放態度和對神性的探索,耐人尋味。
儘管經歷了無數的磨難,Pi始終沒有放棄希望,他與理查•帕克之間的互動,也展現了人與動物之間微妙的關係。 李安版的電影最後,當Pi獨自一人站在墨西哥海岸時,他並沒有沉浸在悲傷之中,而是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電影也讓我們相信,即使在最絕望的困境中,希望依然存在,只要我們願意相信,並勇敢地面對。
舞台劇容納更多元素
Pi 在漂流過程中,經歷了恐懼、絕望,也展現了智慧、勇氣和信仰,這些都體現了人性的複雜。 充滿哲思的電影,它不僅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對真實和虛構的定義。 電影的視覺效果和故事內涵都令人動容,
當《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成舞台劇版,又呈現了另一種獨特魅力,將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以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呈現給觀眾。 相較於電影的視覺特效,舞台劇版更強調利用戲偶、舞台機關、燈光、音樂等元素,激發觀眾的想像力,讓他們身歷其境地感受少年Pi的漂流冒險。
可以歸納如下幾個特色:
1、戲偶的運用:舞台劇版大量使用戲偶來呈現書中的動物角色,尤其是那隻孟加拉虎理查•帕克。 這些戲偶不僅栩栩如生,更透過精湛的操偶技巧,展現出動物的生命力與互動。
2、舞台機關與視覺效果:舞台劇利用轉盤、投影、燈光等技術,將海上風暴、星空、船隻等場景,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創造出視覺上的震撼。
女性PI的誕生
3、音樂與音效:音樂的運用也相當重要,南亞傳統音樂元素、海洋的音效,都為故事增添了氛圍和感染力。
4、雙重敘事:舞台劇版刻意呈現了故事的兩種版本:一個是充滿奇幻色彩,有動物、有老虎;另一個則是殘酷的現實版本,暗示了船難中的人性掙扎與生存法則。 觀眾可以自由選擇相信哪個版本,或同時思考兩種可能性,引發更深層的思考。
5、女性PI的誕生:舞台劇版在國際巡演中,採用雙卡司制度,其中一位PI的演員是女性,這為故事帶來了新的詮釋,展現了女性在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智慧。
總體而言,舞台劇《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場充滿想像力與哲思的劇場體驗。
人性探索與信仰力量
憑心而論,我還是最喜歡小說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其次是電影版,舞台劇版比較偏重於欣賞高超技巧下的視覺效果,但彷彿少了故事內涵的深思。
1、孤獨無助的人性探索。2、飢餓狀態的存活想望。3、噩運當前的信仰力量。4、聚合離散的最後道別。
海難驟變,家人沒有辦法好好說道別說再見,但相處227天,生死與共、相依相伴的孟加拉虎,在登上陸地,遁入森林,連佇足回眸都沒有,那種失落感,其實是整個故事的最高潮,也許,不告而別,是最後的體貼。
(照片:隨手拍、友人分享、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