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暖化之下的洪澇警訊

醒報編輯部 2025/07/10 10:21 點閱 661 次

今年六月底到七月初,一場跨越太平洋的極端降雨事件突顯了氣候危機的全球性面貌。中國大陸貴州榕江縣與美國德州中部,接連遭逢百年一遇的暴雨與洪澇災害,兩地雖相隔萬哩,卻同步感受到氣候失序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貴州榕江的洪澇災害

貴州東南部的榕江縣,在六月24~28日期間遭遇多場強降雨,四天之內連逢二次特大洪峰過境,河水溢堤、城區被淹,緊急撤離了4萬多人。榕江此次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洪水,是多重因素匯聚而成。

首先是地理因素,榕江縣城位於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交匯處,當三條河流同時漲水時,就形成洪峰疊加的放大效應。今年洪峰流量高達每秒11,360立方公尺,前所未見,大幅超過河堤的防護能力。再來是榕江所在位置平均海拔600公尺,是西南暖濕氣流北上重要通道,迎風的山坡地形會提升降雨效率,本次暴雨期間,多地累計雨量超過200毫米,不論是時雨量或是累積雨量,都打破歷史紀錄。

第三是今夏印度洋海溫偏高,水汽輸送量為常年同期的2倍,加上西南季風與北方冷空氣在副熱帶高壓邊緣交匯,形成穩定的降雨帶,給榕江地區加劇了降雨強度、持續時間和範圍。此次災害凸顯特殊地理條件與極端天氣疊加的複合型風險,顯示未來防災需建立「降雨-徑流-地質」多種過程耦合的預警體系。

德州中部的閃洪災難

美國德州中部在七月4~5日遭遇突發性的超大豪雨,在克爾郡與奧斯汀一帶的降雨量達到500年一遇的程度,山洪瞬間暴發,瓜達盧佩河的水位在1小時內上升了6~8公尺,沖毀河岸鄰近的社區與夏令營地,已造成超過100人死亡,至今救援人員仍在努力搜尋失蹤者。

這次德州中部的降雨強度超越1987年的致命洪災紀錄,也是多重因素使然。該區的丘陵地形與特殊氣象條件形成了天然災害的溫床,一向有「閃洪走廊」的稱號;加上今年墨西哥灣海溫偏高,飽含豐沛的水汽,與來自洛磯山脈的冷空氣相遇,暖冷氣流結合形成「大氣河流」,誘發出極端降雨事件。

雖然氣象預報曾提前發布洪水警告,但實際降雨量大幅超出估測範圍,反映傳統的水文模型已不適用當前的暖化環境。此次德州洪水正是極端氣候事件、地理脆弱性與預警系統失能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臺灣的警示

貴州榕江與美國德州中部的洪災有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暖化驅動下,洪災不再專屬於某個季節、某個地區,而成為全球都市、農村、山區共同要面對的風險現實。

臺灣本身多山、河川短急,地狹人稠,若遭遇類似強度的降雨,河川潰堤、都市內澇與山區土石流的風險極高,我們絕不能心存僥倖,應重新檢討都市排水系統、堤防高度與滯洪空間配置,導入動態調適設計,升級排水系統,推廣海綿城市概念,增加綠地面積以吸收雨水。

臺灣更應強化社區層級的預警系統與避難演練,並整合AI與網路技術提升預測精度,讓預警傳遞機制更即時、更在地化,並從「防災」走向「與水共處」的轉型,恢復濕地、河道自然性,並在文化上重建「與水共生」的倫理觀。

面對氣候暖化日益惡化的不利前景,需建立「防災—避災—耐災」三層次防護體系,結合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如透水道路、水庫管理,同時加速推動低碳政策,減緩氣候暖化的影響,方能有效降低極端降雨的衝擊。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