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無人機專題2-2》軍用無人機要派上用場 三缺難關待解決

簡嘉佑 2024/08/18 18:18 點閱 6664 次
無人機示意圖。台灣無人機國家隊也逐漸起步,並朝「軍規」與「商規」兩個方向前進。(Photo on PxHere)
無人機示意圖。台灣無人機國家隊也逐漸起步,並朝「軍規」與「商規」兩個方向前進。(Photo on PxHer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我國無人機產業不僅缺規格、還缺研發量能,更缺戰術構想,產業發展藍圖得要下猛藥!思騰數位能源董事合夥人湯承熹與艾歐圖科技執行董事劉毅受訪時都認為,要發展台灣無人機產業鏈,就不能只看國內與國防部的需求,更應瞄準國際市場,與國際規格接軌,政府要有決心、投注資源!他們也建議,政府應帶動強化產學合作,讓軍用無人機有更多實驗場地與機會。

國防部帶動民間企業

無人機在新形態戰爭中大放異彩,尤其在戰力懸殊的狀況下發揮奇效。台灣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也應積極投入無人機產業。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近期報告也建議台灣發展「針對近距離作戰」的廉價小型無人機,以及研究如何將無人機與地面火力部隊整合。

台灣無人機國家隊也逐漸起步,並朝「軍規」與「商規」兩個方向前進。「軍用軍規無人機」由中科院主導,依作戰任務提出的研製需求,並建立起相關供應鏈;「軍用商規無人機」則是結合台灣民間現有無人機技術,可以大量快速生產製造,並由經濟部或國防部等單位「軍用商規遴選作業小組」進行考核。

缺乏戰術構想藍圖

針對我國軍用無人機發展的藍圖,劉毅受訪時指出,台灣不僅尚未形成無人機的產業聚落,更嚴重的其實是缺乏軍事無人機發展的「戰術構想」,包括雙方交戰時會有什麼需求、實際如何應對敵人的沙盤推演,都沒有真正落實到無人機的設計構想上,但這些都需要更多研究與測驗。

湯承熹也認同表示,台灣需要扎實的技術研發,才能跟上軍用無人機發展的腳步,例如台灣有相當多學術單位的資源,如台大與清大都有無人機實驗室,應強化與無人機供應鏈產業的連結,在各方面技術合作進步,「尤其無人機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產業,更需要從上游到下游打造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技術須擴大產學合作

他提到,坦白說,台灣的軍事資源大部分掌握在中科院一家手上,軍事資源相當封閉,但如果無人機技術總是由中科院或國防部來主導,恐怕研發進度就會落後於他國。湯承熹認為,政府應該要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讓台灣民間產業加入軍用無人機產業,才有可能研發出關鍵的超前技術。

「目前台灣民間產業不能輕易觸碰炸藥,更缺乏軍事無人機的試驗場地,成為軍用無人機發展的障礙,」劉毅建議,軍方與中科院應合作建立測驗的標準,同時與學術機構合作,才能進一步訂定出防衛國家所需的無人機軍用規格。

靠代工接軌國際

劉毅進一步說,台灣無人機供應鏈不能只看國內,台灣的軍用無人機規格也需要接軌美國與國際的標準,讓無人機不僅能保衛國家,還能銷售到其他國家。

他也提到,目前軍用無人機主要有「遠程戰略打擊」、「偵查」、「自殺型」等三種不同用途,建議台灣應加強發展自殺型無人機,該類無人機能以幾萬美金的低成本擊毀造價數百萬美金的坦克,CP值相當高。

湯承熹也建議,除了逐步強化本土無人機供應鏈之外,台灣確實需要接軌國際市場,因為現在全世界都相當在乎「去紅產業鏈」,所以台灣業者應儘可能接觸國際級業者,並透過「代工」的方式來接軌國際產業。

沒有商規何來軍規

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揚則認為,台灣原本沒有明確規模的商規無人機公司,而在政策的鼓勵下,台製無人機紛紛投入軍規市場,卻導致商規無人機與世界脫軌嚴重。

他建議,無人機業者應以「沒有商規何來軍規」的發展路徑,畢竟商用才是無人機產業的主力,且商規標準要兼顧資安、還要注意兼顧「風洞測試、碰撞係數、噪音干擾、人群接觸距離」等不同安全指標來研發,可能會比軍規還要嚴格,「所以把商用標準制訂好了,軍用標準自然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