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碳有價」時代來臨,慎防炒作物價

醒報編輯部 2023/12/26 14:44 點閱 2500 次

台灣正式邁入「碳有價」新紀元,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啓動,國內碳權交易平台也將於明年下半年建置,但是如何防止碳權通貨膨脹是重要課題。不動產界放話,為因應碳費開徵,未來5年營建成本將增加15%,影響房價,政府更應提早因應,防止炒作物價。

「碳有價」時代來臨

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或區域,設置碳交易所,未來數量可能超過證券交易所。其中歐盟碳交易市場運作最成熟。德國、挪威、英國都有碳交易所。亞洲的印尼、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南韓,也都已建立碳交易平台及制度。國際推動能源轉型日益迫切,碳交易成為企業生產成本,氣候暖化威脅人類生存,必須正視。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的建置,將扮演綠色金融角色,不論從投資面、貸款面,關係到台灣各企業在零碳排中,需要善盡的權利與義務。未來綠油油的農地,種植著花生、稻米、蔬菜,農民辛勤耕種、施肥,種植作物,還能「種碳」,得以進行碳權交易,非常公平。

核能仍難排除

但是,其他行業如電信、鋼鐵、化工、航運、半導體、金融服務業⋯,太多行業造成碳排放成本,就要付出代價。本(12)月22日甫成立的碳交所,具有接軌國際、美元計價、信託帳戶保障買賣雙方,採取子帳戶架構設計等多重保障。首日參與購買的45家企業,交易金額達80萬美元,以金控業交易最多。

台灣「碳有價」時代來臨,應注意的是本月初,杜拜召開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 28),要求2050年之前,將世界核能容量提高到2020年水準的3倍,以協助全球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在會議中說「科學與事實和證據告訴我們,若要2050淨零排放,不能不使用一些核能。」

慎防碳權通貨膨脹

由英國、加拿大、荷蘭、捷克、芬蘭、瑞典、羅馬尼亞、韓國、匈牙利⋯等諸國,共同簽署的宣言中表示,簽署國同意,2050年核電產能增加2倍以上,期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減少核電,將使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更困難,成本更高。已超過110國簽署承諾,將在2030年,將再生能源再增加2倍。

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碳權通貨膨脹,可能引發減碳風險。國家設定「排放額度(allowance)」總目標後,再逐年下調全國排放目標,各企業所分配到的排放額度也會逐年遞減,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氣體總量管制交易」,未來應嚴格管制,謹慎保守,防止碳權不當濫計,導致碳權通貨膨脹,破壞減碳目標。

碳排不應炒作物價

碳排放議題也被不動產業者引為炒作題材,台中不動產開發公會指出,為因應碳費陸續開徵,預期5年內的營建成本會增加「15%以上」,「勢力會反映在房價,民眾要有心理準備」,言下之意碳排將造成綠色通膨,導致各項建材上漲,問題是如何做到綠建築,依然可以享受「種碳」優惠,不動產業應努力以赴。

「碳有價」時代來臨,如何節能減碳,挑戰嚴峻,國發會公布的「淨零排放路徑」,將再生能源迄2050年,拉高到60%到70%,任務艱鉅。對比迄去年再生能源僅佔總發電量8 %,與2025年綠能佔比原訂計劃,相差太遠,如何在2年之內,達到目標,核能何去何從,政府應向全民說明。

台灣邁向淨零碳排道路,履行地球公民義務,「碳有價」是起點,有待克服的難題仍多,期待政府審慎規劃,慎防藉機炒作物價,並與人民充分溝通,讓大家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