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醒報編輯 2023/08/02 20:15 點閱 2447 次

一直以來,當大人有話對孩子說的時候,總是希望他「聽話」、「照著做」,
本書作者卻相反,她提醒年輕人,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作真理,因為,「每
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寫給年輕人,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作者說,年輕人的痛苦比她預想的還要嚴重,跟父母關係融洽的比例不到兩成,當中還有好幾位明白表示希望能盡早結束生命。這使她更堅定想要寫書。

本書並不說教,作者在前言中便明白表示,不要全信任何一個人或一本書,一本好書是來幫助我們思考的。每個人生命的答案,都必須自己去探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會有真正的強大。

標題: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寫給年輕人的書

引言:世界在變,我也在變,我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是進行式,不是完成式。過度信任自己的「已知」,是一種偏頗,偏頗會使我們更容易跌倒。

抽言:如果未來都已鋪好路,只要照著劇本走—這樣的人生,又有何值得期待?所以你現在就可以把壓力卸下,因為你無法預期,也無法準備。而這正是解脫。

抽言:上學或自學都是一種途徑,重點是使你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對世界的理解,並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這件事,你才是主動的一方。

一直以來,你心裡是不是有個公式:念書→考上好學校→找到(高薪 / 穩定的)工作→賺錢→退休?
如果我說念書並不是為了賺錢,你會不會很錯愕?那麼,念書是為什麼?
「念書是為什麼」,我們下一篇再好好談。此刻我想先和你分享,為什麼我認為你心裡的公式必須捨棄。這個公式會使你動彈不得。而且我相信,你很多焦慮的來源都與此有關。

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可以把「工作」代換成「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或是更開闊地說,「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因為你可能會離開出生長大的國家,未來可能經歷不只一種社會。

找到自己的位置,意謂著兩件事:你要先知道世界是什麼,以及你是誰。

那麼你看出公式的問題點了嗎?在你還是學生的時候,你對自己及對世界的認知都非常有限,可是你(或你的師長)急著灌輸這樣的觀念—不好好念書將來會賺不到錢。我想問,你或你的師長對「世界」的理解是什麼?你或他們,知道多少賺錢的方法?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對世界的看法,和現在的我非常不同。現在的我,跟十年前、五年前也有很大改變。意思是,世界在變,我也在變,我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是進行式,不是完成式。過度信任自己的「已知」,是一種偏頗,偏頗會使我們更容易跌倒。

幸福不是一種面貌

年輕的我,以為所謂家庭或家人關係就是像我自己家或我好朋友的家這樣;長大後,我以為「生活」等同於「都市生活」,所謂幸福就是我所知道的那一套。但當我認識愈多人、從課外書讀到愈多觀點,對世界就產生愈多疑惑,世界在我腦中變形,不再是固定的模樣。

再當我環島旅行回來後,終於明白,一個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幸福也不是只有一種面貌。我們每個人珍惜、看重的,未必是同一種價值。對世界的理解不同,就會影響我對自己所做的決定。

現在的你,才剛開始探索世界,但你的師長或你自己,給予巨大的壓力及不可能的任務—念書就是拚一個影響一生的結果。這等於是在對自己和世界都無知的情況下,做一生的賭注。難怪你會焦慮,因為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

我大學時念的是廣告,但畢業後只在廣告界待了兩年,此後二十幾年工作生涯都在出版界,最後一份工作是擔任一份設計雜誌的總編輯。到大學裡演講時,我經常問同學,想大家試想,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我想像得到有一天會接手一份設計雜誌嗎?

「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

每個人都搖頭,當然想不到。因為這件事與我所學完全無關。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想不到,要如何為這件事作準備?你要如何為無法預期的人生作準備?

反過來說,如果未來都已鋪好路,只要照著劇本走—這樣的人生,又有何值得期待?所以你現在就可以把壓力卸下,因為你無法預期,也無法準備。而這正是解脫。

你不需要為「特定的」未來作準備,你根本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際遇。只要為「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作準備即可。換句話說,你現在好好活著,運用各種資源睜大眼睛去探索、吸收,就是最好的準備。

我認為你該追求的不是固定路線(公式),而是彈性(沒有標準答案)。充實自己,對世界保有好奇心,一定會有你的位罝。

分享一個關於「世界」的理解。我在網路上聽過一場演講。一位有瀕死經驗的女士艾妮塔.穆札尼(Anita Moorjani)3,講述她癌末斷氣後奇蹟復活、並且康復的歷程,主題是“Dying to be me! ”(勇敢活出自己),她以自己的故事提醒每個人,不要「因恐懼而活」。

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

演講中她以一間黑暗的倉庫為例,當我們以手電筒照射,只能看見局部的區域,只有把大燈打開,才能見到它的全貌,此時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物品,有許多是以手電筒照射時從未掃射到的事物。等到空間再度變暗,即便看不見,我們已了然於心,「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比我們所見和經驗到的大非常多。

接著她請聽眾努力記住會場中所有紅色物品,記愈多愈好,然後把眼睛閉上。此時她請大家回憶會場中「藍色」的物件,大部分人一件也說不出。「你所聚焦的,會成為你的現實。」經由上述實驗,每個人都會驚訝於自己的侷限,而我們又如何受此投射影響,去形成自己的人生。

你一直聚焦在「一定要考上某某學校、一定要校排前幾名,才能證明我的價值」、「如果我沒有做到⋯⋯就會⋯⋯」、「成績不好代表我是沒有用的人」⋯⋯不斷這樣想,它就會變成你的現實,其他可能性你都不會看到。就像手電筒的有限光芒,你的想法使你自己受困。

你現在知道了,「世界」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你在心裡對許多事下定論,就像是用發展不完全的自己去對抗整個世界。

大人狹隘的視角

社會上的大人,以及我們設計出來的教育制度,讓你及其他孩子誤以為考試及成績是一切學習的目的,但盼望你也能聽聽不那麼主流的觀點。不論你成績如何,希望你不要用大人狹隘的視角去看待學習。

上學或自學都是一種途徑,重點是使你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對世界的理解,並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這件事,你才是主動的一方,不要因為外界的聲音使自己成為被動者。被動者別無選擇,主動者才有選擇權。

對世界及對自己的認識尚未明朗之前,談賺錢太遙遠。具備足夠的洞察力及智慧之後,你會發現,賺錢並不是用功念書的原因,它是既之而來的結果,而不是你應該追求的目標。

接下來我們將展開一段旅程。希望在這段旅程中,我們能不斷把視野放大,使你逐漸感到放鬆。不論未來的答案是什麼,你會有自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章文/輯)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作者:李惠貞
出版社: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其他書訊:
《地緣政治:島鏈風雲》
作者: 地緣政治編輯部
出版社:明白文化

地球板塊推擠出歐亞大陸東側三條弧形島群,等於是上帝之手為地緣政治競逐畫出了矛與盾。在地圖上可清晰看出,中國就像一支矛,亟欲化身海權強國,往太平洋穿刺;美、日、台、菲、澳聯盟則是一面盾,把島鏈當作層層包圍網,維持西太平洋現狀。

台灣就位在矛盾的交鋒點上,同時是「陸權矛」前端的鋒芒,也是「海權盾」中心的握把。地圖上直看、橫看都一樣,台灣就位在島鏈中心點,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最中樞。
地理位置不可能一夕改變,台灣該如何主動掌握局勢,讓地緣特色變身為自己所用的矛與盾,而非被動成為海陸強權抗衡的棋子?台灣是島,該使用傳統陸權思維看世界?或是改用海洋戰略掌握主導權?

《剝洋蔥教養法:落實不打罵育兒的三個心法》
作者:楊鎮宇
出版社:游擊文化

本書分享的是,不打罵小孩是有可能的,要加以落實也是有方法的。在育兒的日常中,之所以會打罵,往往是因為前面有事發生,那事才是焦點,若能培養「剝洋蔥」的習慣,將有助釐清和處理問題的癥結點。想真正落實不打罵育兒,並不是靠捏大腿、翻白眼或說氣話,而是憑藉「納猜試」(那差事):接納、猜想及嘗試。

接納、猜想及嘗試,是作者楊鎮宇從自己帶兩個孩子的育兒經驗,以及多年來參與親子共學團,和許多家長小孩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提煉出來的三個心法。本書的思路架構便由「接納篇」、「猜想篇」及「嘗試篇」組成,這三大篇將分成九章循序漸進來談,用以回答「如何做到不打罵育兒」這個問題。

《吉卜力工作室動畫作品全紀錄》
譯者:鍾嘉惠
出版社:台灣東販

成立於1985年的吉卜力工作室近40年來推出的動畫作品風靡全球。細膩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優美動人的場景與配樂,不僅深受小孩喜愛,就連大人也為之著迷,甚至影響了無數創作者,並培育出新一代的動畫導演與動畫師,如庵野秀明、米林宏昌、宮崎吾朗等等,儼然已成為日本動畫界的指標。

本書從經典作品《風之谷》到最新作品《安雅與魔女》,詳細介紹吉卜力工作室的26部動畫作品,包含製作起源、劇情故事、人物介紹和幕後花絮,並附上當時電影宣傳海報與報紙廣告,更獨家收錄宮崎吾朗導演談論製作《安雅與魔女》的背後祕辛,以及製作人鈴木敏夫的精彩訪談。同時附上吉卜力發展歷史簡介&年表、各個導演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