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世代》

醒報編輯 2023/05/01 19:53 點閱 2762 次

底層階級並不限年輕族群。就算是穩定就業的人,只要現有結構不變,未來也可能成為其中一員。有人辛苦一生,步入老年卻面臨年金稀缺、無法負擔生活的窘境。離異、喪偶、或突然的家庭變故,更可能輕易壓垮一個人的經濟生活與心靈。
《底層世代》不僅描繪日本社會面臨的空前危機,也是臺灣未來的縮影,更是一場席捲全球的風暴。

橋本健二東京大學教育系畢業,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曾任靜岡大學教職、武藏大學教授等,現任早稻田大學人類科學學術院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社會學(階級階層論、勞動社會學),結合定量資料和定性資料,分析近現代日本的階層結構及其變化過程,同時研究與此相關的勞動與大眾文化的變遷。

莫達爾將他一九六二年在加州大學的演講內容彙整成書出版,書名為《挑戰富裕》。書中他全面性地探討了美國經濟的問題,尤其是前四章,他談論了失業與貧窮的問題,主要論點如下。

勞動力供需失衡

美國的失業率逐步攀升,究其原因,是技術創新導致了勞動力供需的失衡。人們對美國普遍有著這樣的印象:只要擁有健全的身心與毅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工作,取得高尚的地位並獲得相應於身分的報酬。

不過現在的美國經過技術創新與教育普及,勞動力的需求逐漸轉向受過高等教育和訓練的人,除此之外的人則會失業或從事工資非常低廉的工作,成為不充分就業者。莫達爾將由此而生的「永久性失業者、難以就業者與不充分就業者」統稱為底層階級。

根據莫達爾的說法,美國社會中的大部分民眾,通過教育完成了社會與經濟上流動,在這些人所組成的階層下方有一條界線,底層階級就位於這條界線下面。底層階級的下一代因為被置於和父母相同的惡劣立場上,他們的處境和遭遇也就此固定化成為一種典型,而這條界線也就成為了區別身分的界線。

勞動市場的犧牲品

莫達爾認為,這種嚴峻的事態將成為美國民主主義的危機。他表示這些人「長期處於失業或不充分就業的狀態中,導致他們意志愈來愈消沉、精神陷入委靡」。底層階級沒有發言權,也無法為了爭取自身權益而團結組織起來。若我們的社會是個健全的民主主義社會,照理來說應該看得到沒有權力的人們所組織的抗議運動才對。

依照以上的論點,莫達爾說到底也只是將底層階級視為技術革新與繼之而起的勞動力市場變化的犧牲品。他認為底層階級民眾之所以會意志消沉、精神委靡,都是長期失業與不充分就業所導致的。

貧窮「不值得救助」?

底層階級這個詞彙從它的創生者莫達爾開始到《時代》雜誌,隨著詮釋方法的不同,人們所認知到的意義也有很大的轉變。其型態對於認為陷入貧窮的責任在於其自身的日本來說相當值得參考。關於這點,美國社會學者赫伯特.甘斯在其著作《與貧窮階層的戰爭》中有詳細論述。

甘斯表示,一九六〇年代中期許多地方的貧民窟發生了暴動,在這樣的氣氛下出現了許多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侮蔑用語。接著他提醒讀者注意《時代》雜誌專題報導刊出的四年前,於保守派雜誌《公眾利益》上刊出的報導。

該篇報導提及芝加哥南邊郊區伍德勞恩地區中的許多黑人中產階級與勞動階級人口流動相繼離去,發生了多起縱火與破壞的事件,再加上年輕黑人從事黑幫、暴力與恐怖活動,他們被記者稱為「具破壞力的底層階級殘黨」。而這篇報導在幾乎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把底層階級的出現歸結為「主要是因城市的社會福利政策不善,導致了長期的貧窮,妨礙了階級的向上流動,也阻礙了黑人組成穩定的家庭」。

標籤化的系譜

甘斯認為這篇報導「為此後十年間所發生的標籤化現象貼上了第一張標籤」。莫達爾所定義的底層階級是聚焦於經濟面向,跟種族因素沒有任何關係。但這篇報導卻將之認定為「貧困種族的少數族群」,將「其行為視為問題的同時貼上帶有藐視意味的標籤」,成為底層階級這個詞彙涵義轉換的關鍵。

據甘斯的說法,首次出現這種側重個體行為的「底層階級」概念的主流媒體,就是前面提到的《時代》雜誌。從此,底層階級這個詞彙在大眾的視野中,成了一個強調行為面向的用語,而非指涉貧窮階層在經濟面向上的窘迫。附帶一提,該期《時代》雜誌出刊前遭逢「貓王」突然過世,原本編輯部為了追悼故人而準備抽換封面,但據說當時的總編輯海德利.多諾萬阻止了這件事。

四年後,記者肯.奧瑞塔在《紐約客》雜誌上,以〈底層階級〉為題寫了共三期的報導,隔年還出版同名專著。他透過「犯罪、生活補助、藥物濫用,以及逐步增加的反社會行為正折磨著大部分的美國城市」這樣的敘述來煽動讀者的危機感,接著展開他的底層階級論述。

底層階級的標籤

他將底層階級描述為「被社會排除、拒絕主流價值觀,不只收入微薄,就連行為都有缺陷的群體」,並將這個詞彙與「街頭罪犯、藥物中毒者、詐欺者、酒精中毒者、流浪漢及遊民」以及「精神病患、領取社會福利補助者、曾染上毒癮的人、前科犯、輟學生及未成年罪犯」等概念連結在一起。

他認為這些都是對底層階級平實描述的用語,實際上卻都是侮蔑的標籤。甘斯認為奧瑞塔的著作貼完了底層階級的標籤。於是在八〇年代中期至後半,底層階級在媒體中已成為一種固化的日常用語。

甘斯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研究者也對底層階級概念的普及化發揮了影響力。《時代》雜誌的報導與奧瑞塔的著作被許多研究者引用,藉以正當化其論述主張。而隨著底層階級這個詞彙趨於普及,保守派財團也跟著對底層階級貧窮階層貼上標籤,支持那些符合縮減扶貧措施與福利政策方向的研究。以上就是甘斯所總結出來的,底層階級這個詞彙普及與固化的歷程。

窮人特徵

保守派政治學者查爾斯.默里以〈英國底層階級的出現〉為題的論文開頭講述了如下所述的回憶。在我居住的愛荷華州小鎮上,我中產階級的雙親告訴我,窮人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窮人從不曾被稱為「窮人」。這類窮人就像我雙親年輕時一樣,靠著微薄的收入簡樸地過活。然而還有另外一種,是由一小撮窮人形成的集團。這類的窮人不光只是沒錢而已。他們的行為也具有特徵。

他們居住的空間散亂不堪缺乏管理。這些家庭裡的男人,無法從事一個工作超過數週。他們總是喝得爛醉。小孩長大後對學校不適應,缺乏教養,大部分都成了地方上的小惡霸。

忠實遵循雙親教誨的默里後來成了政治學者。對他來說,底層階級並不是因為貧窮才與其他階級有所區別,而是因為他們那教人可嘆的行為。而他認為孕育出底層階級的,就是福利政策。

窮人依賴社福制度

正因為有社會福利或所得補貼這樣的制度,人們才變得怠惰進而依賴福利制度,最終淪為底層階級。為此他主張只要廢除社會福利與所得補貼的制度就能解決問題。

默里所提出的主張是將貧窮的原因單方面歸咎於個體行為,以及誘發個體行為的福利制度。這無疑是個謬論,然而其影響卻十分巨大。這樣的論調在雷根主政時期被積極地援用來作為有必要縮減教育與社會福利支出的證明(出自威廉.威爾森著《美國的底層階級》)。

於是底層階級這個詞彙的含意便涵蓋了居住於大都市的貧窮階層,因其問題行為導致自身陷入貧窮的不值得救助的人。就如英國記者傑里米.謝布魯克(Jeremy Seabrook)所言,「隨著底層階級這個詞彙的命名,政府免除了對這群人的命運所應擔負的責任。彷彿是在對這些於道德上與社會上受到歧視的人說,因為你們放棄了自己,我們別無選擇只好撒手放任。這樣的社會觀不斷向外傳布並受到強化。」(出自《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昀恬/輯)

《底層世代》
作者:橋本健二(人類科學教授)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其他書訊: 
《厚積學》
作者:康昱生
出版社:財經錢線文化

盪鞦韆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愛玩的設施,本書以盪鞦韆時每次都會越盪越高的簡單原理,以及反覆摺紙的論點來談論人生和工作上須具備的持之以恆態度,並以《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加以說明,雖然是非常淺顯的道理,卻容易因此被人們忽略,期許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以踏實、負責、勇於面對挫折的心來迎接人生的挑戰。

康昱生曾擔任企業內訓講師,善於觀察各類型的人、事、物,經常將職場上觀察到的種種怪異現象記錄下來。

《我,在世界盡頭找到我》
作者:張宜玲
出版社:海聲文化

作者與一群十六歲孩子在尼泊爾社會服務,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這些發生對尼泊爾的孩子、對這群十六歲的孩子又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或許,我們可以從書中找到一些答案。

張宜玲現職海聲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台中市海聲華德福教育機構負責人、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理事。書中師生將每一個充滿轉化學習的時刻定格,如實地呈現,高中階段的孩子如何在海外文化和生活條件落差的衝擊下,跨出自己的舒適圈。

《讓你的心臟保持健康》
作者:林文
出版社:晨星

心血管要健康,需要生活的全面改善,作者不僅教你容易遵循的飲食、減壓、運動建議,還自己以忙碌的醫師身分親身實踐,來證明再忙的人都能遵循。你可以透過呼吸法三分鐘放鬆壓力,也可以十分鐘做完運動,飲食也不必使用複雜的生酮飲食,就能讓自己更健康。

林文醫師倫敦帝國學院與漢默史密斯醫院的榮譽高級講師與心臟科顧問醫師,是公認的暈厥與心律失常領域專家,曾連續四年(2017~2020)被醫界評選為年度最佳醫師(Top Doctor of the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