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如何比較公私立大學?

張瑞雄 2023/03/26 10:37 點閱 2894 次

張瑞雄 (前台北商大校長)

周逸衡教授日昨在台灣醒報發表一篇「國立大學一定比私立好?」的文章,的確,先不看別的,依顧客(學生和家長)的意見,若同時考上市區鬧區的私大和郊區的國立大學,很多人都會選擇市區的私大,君不見老牌私大往往滿招,郊區國立大學卻有很多缺額。

比較公私立大學

當然這是純粹就市場的眼光來看,比較公私立大學的好壞,需要考慮多個方面,以下是一些可以作為比較參考的因素:

  1. 學術水準:大學內是否有知名教授、諾貝爾獎或其他重要學術獎的得主、有高引用率的論文等學術指標?
  2. 課程品質:大學提供的課程是否適合學生的專業興趣和發展需求?
  3. 教學品質:大學的老師是否能用心準備教材、認真教學、關心學生的學習成果?
  4. 學費和經濟支持:大學是否提供弱勢學生的經濟支持,例如獎學金、助學金、各種工讀機會等?
  5. 學生課外生活:大學是否有學生組織、社交和社團活動、運動場所充足等?
  6. 未來就業機會: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如何?是否有良好的職涯發展諮詢和支持?是否提供實習、校外工讀輔導等?
  7. 地理位置和交通:大學是否容易到達,是否有方便的公共交通?
  8. 學生多樣性:大學是否有國際學生、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等彼此激盪?
  9. 教學研究設施:大學是否有現代化的課堂設備、實驗室、圖書館、電腦教室等?
  10. 校園氛圍:大學是否尊重學術自由?校園決策公開透明?尊重老師和學生的自由發展?
  11. 大學管理:大學行政是否有效率?行政同仁的服務態度是否有熱情?

教育部應該鬆手

國立大學可能在第1、4、5、8、9、10幾點贏過私立大學,私立大學則在第2、3、6、7、11等點勝過國立大學,當然這還是有各校的單獨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但這是在政府管制下的結果,管制項目包括學費的高低、系所的增減、招生人數的多寡等等,其中控制學費也等於基本控制了老師的薪資,如果這些管制全部開放,我猜鴻海可以辦一個鴻海大學,台積電可以辦一個台積電大學,為自己的公司來培養所需人才,但現在因為管制太多,他們無法辦出特色,也不想自找麻煩。

利益衝突卡關

然後台灣的大學還有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叫做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譬如很多牽涉到老師或學生的制度,要通過必須由老師和學生組成的校務會議通過,想想看若是對老師或學生不利的議題,如提高學費或提高老師的升等要求,要通過就非常困難。

總之如果台灣的大學要進步,教育部這隻手一定要放開,否則如果甚麼事都需要教育部通過,不管國立或私立都通通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