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醒報編輯 2022/11/24 20:16 點閱 2787 次

心理諮商專家金惠英和李洙蘭教授獲Apple Podcast評選為「2019年最受喜愛的全新播客」,兩人共同主持韓國人氣Podcast節目《心理學,懂了就釋懷了》,暢聊困擾你我的各種心理學話題;過程中,體會到只要「懂一點心理學」,很多時候就能減少不安與擔憂,輕鬆一點過生活。

本書以兩人的節目為基礎,從一百多集的內容中,精選深獲聽眾共鳴的15個主題,包含惱人的情緒問題、僵化的思考模式、自我職涯與生命探索、無法拒絕他人、過度擔憂……等,深度講述各種生活中困擾的情況與脈絡,並融合腦科學、心理學等知識,明確提示讀者可採取何種態度和行動,條列出多樣解決方案。

在心理學上,將故意拖延時間或推遲工作的現象,稱為「拖延症」。不是因為時間還有餘裕,而是「非必要性」地持續拖延,以致於招來不良結果,卻仍無法脫離類似的行為模式時,就可以稱之為「拖延症」。

對習慣拖延工作的人來說,有一場《拖延症患者的內心世界》。提姆.厄本在TED演講中形容,在慣性拖延者的大腦裡,同時存在著理性決策者與追求及時行樂的猴子,因此,他們的行為並非總是缺乏理性,而追求及時行樂的猴子大多時候會在拉鋸戰中勝出。

拖延症種類

雖然「體內恣意橫行的猴子」生動地呈現出拖延症的起因,但這樣的解釋還不夠全面。心理學專家琳達.薩帕丁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將習慣拖延的人分為六種類型,藉此了解自己做事拖拖拉拉的真正原因。

造成拖延症的第一個理由是凡事追求滿分的「完美主義」。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的心態雖然沒有錯,但一味追求過高的標準、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就會成為問題的根源。執著於做到百分之百,光是事前的準備與計畫擬定,就足以讓自己疲憊不堪。尤其是完美主義者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一百分,就根本不會著手進行──也就是說,與其面對失敗,不如選擇不要開始。很多時候,完美主義者會因為太想把事情做好,所以比任何人更加努力,最後卻無法如期完成。

只停留在夢裡

夢想家盲目地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而不制定任何現實性的計畫。乍看之下,雖然像是積極肯定自我的樂觀主義者,但其實一切都沒有客觀的根據或計畫,純粹只是想像而已。

陷入不切實際的樂觀裡的人,經常發下豪語:「很快就可以做完」、「那沒什麼難的」,但他們從未仔細計算過處理事情需要的時間和努力。夢想家類型的人,時常會提出各種優秀的點子和遠大的目標,對細節卻毫不關心。總是做著大夢,因為實際執行起來很困難,所以進度也總是只停留在夢裡。

杞人憂天與倖存生存

憂慮和不安情緒高漲的人,做事也會拖拖拉拉。這類型的人,因為會不斷問自己:「如果發生某種狀況怎麼辦?」而無法在工作上集中精神。他們花費太多時間在「擔心」,但焦慮並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

有些人享受在懸崖邊倖存的感覺,這種類型恰好與杞人憂天者相反。他們喜歡交期臨近時的急切感,認為壓迫感愈大,自己就愈能做得出色。雖然可以提前完成工作,但他們總是要拖到最後一刻才熬夜趕工。或許年輕時覺得無所謂,但隨著年紀增長,這種工作模式會開始難以維持,出現負面的情況也會愈來愈多。

叛逆者與過勞者

抱持著「為什麼我非做不可」的心態過生活,通常不喜歡遵守規定,討厭被控制。當必須完成某項任務,尤其不完全是自己的分內工作時,就會公然進行反抗。有時候雖然嘴上說「我來負責」,但會拖到最後一刻都不動工,藉此進行被動式的反抗。

因為不擅長拒絕,或很難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以致於承擔太多工作的人,最終也會陷入拖延的窘境。尤其是無法婉拒他人要求,讓自己總是忙得暈頭轉向,結果經常忘東忘西。這類型的人雖然自認為懶惰,但實際上與懶惰二字相去甚遠。

習慣性拖延的解方

連自告奮勇或躍躍欲試的工作也不斷拖延的話,在面對不是自己真心追求的目標時,拖延的症狀就只會變得極大化。根據謝爾登和艾略特提出的自我協調理論:目標愈是與個人的需求和價值一致,就愈會對其付出努力,不僅達成目標的機率較高,隨之而來的心理滿足感亦更多。

反之,假如追求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而是他人覺得光鮮亮麗的事物、基於罪惡感與羞恥心所設立的目標,或是自己很難從中找到意義的事情時,就有很高的機率會經常拖延或半途而廢。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我們總是勤奮地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面對公司交代的工作卻拖拖拉拉。

不是真心渴望的事物

美珍夢想成為作家,卻沒辦法坐下來專心寫文章,找不到靈感、缺乏寫作的氛圍、忙於其他事等等,她以各種理由不斷拖延。雖然下定決心每一、二天至少要寫一行,卻很難堅持下去。

這種時候,就必須問問自己:成為作家是不是內心真正的渴望?美珍的作家夢看似理所當然──畢業於知名大學文藝創作系,好像理應走上寫作一途;同期畢業的同學們皆發表了作品、登上文壇,她有時會覺得「難道只有我做不到嗎?」,被嫉妒、羨慕及不該辜負他人期待的想法等淹沒。

然而,這些並不是美珍真心渴望的事物,由於眼前道路只是通往虛假的目標,自然也就對此提不起興趣。

拋棄「非做到不可」的想法

即使釐清了拖延的理由和類型,也不會就此成為遵守計畫的人,必須反省自己的行為模式,並進一步審視內心,嘗試做出改變才行。該怎麼樣才能停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習慣,把自己的分內之事做好呢?

改變的第一步,是確認自己做事是否真的拖沓懶散,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拖延了多久等。有些人對自我的標準較高,就算按時完成任務,仍會覺得自己有延遲的現象。請試著將一天按時段區分,記錄一下自己做了些什麼吧!

已經開始覺得心煩了吧?是否認為「有時間記錄,不如直接去工作」呢?如果很難把一整天詳細地記錄下來,那麼就集中在自己「打算做點什麼」的時段,看看這段時間是如何度過的。只要反覆觀察,就會發現自己的拖延模式。

話語的力量

當你不斷拖延某件事時,通常會對自己說什麼呢?是不是任由身體埋在沙發裡,然後一邊轉著電視頻道,一邊叨念著「該去運動了」?習慣拖延的人有幾句常見的口頭禪:「應該要~」、「本來就是這樣」、「這件事非常重要」等。雖然乍聽之下沒有問題,不過仔細探究的話,會發現其中隱含著「我也不想做,但現實無可奈何」的心境。因為缺少了個人意願,只剩下沉重的義務感,以致於不斷想拖延。

「話語」意外擁有強勁的力量,甚至連「自言自語」也具有一定影響力。將自身想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自我對話」,如果蘊含了「主動選擇」與「積極肯定」的態度,就能讓自己產生信心並燃起動機。

總之先開始吧!

試試看把平常掛在嘴邊的「這件事非做不可」改成「我要做這個」;「一定要把事情做完」換成「要不要現在就開始?」;「這件事很重要」改為「先做一項試試看吧」;「都沒有休息時間」換作「應該抽空去散散步」。養成自我對話的習慣,也是得以解決拖延的良策。

當我們想起待辦事項時,經常會被壓得喘不過氣:「為什麼要做的事情總是堆積如山?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做完啊?」伴隨著嘆息聲,接下來就乾脆和沙發融為一體。這個時候,能讓我們身體動起來的「自我對話」就是:「總之先開始吧!」說出這句話,然後坐到位置上的瞬間,進度就會開始緩緩向前;一旦上了軌道,不知不覺就會處理完許多工作。 (昀恬/輯)

《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作者:金惠英(心理諮商專家), 李洙蘭(心理學系教授)
出版社:大好書屋

其他書訊:
《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作者:金惠英(心理諮商專家), 李洙蘭(心理學系教授)
出版社:大好書屋


《國家力量決勝點》
作者:佩德羅.巴尼奧斯(歐盟情報及國際關係專家)
出版社:野人
歐盟情報及國際關係專家Pedro Baños集結多年來的紮實地緣政治實務經驗與研究心血,以豐富實例佐以圖表分析,為讀者提供最宏觀、最全面的全球視野。書中不僅縱覽詭譎多變的地緣政治,更發掘出「國家力量」真正的根源。唯有知己知彼,國家才得以強化自身,抵禦外來威脅

書中將經典案例和關鍵數據視覺化,以圖表分析搭配專業解說,讓國家勢力消長、地緣局勢轉捩點與世界排行皆一目了然。11個主題章節中皆援引豐富案例並輔以充分文獻,剖析各國的獨特性格、優勢劣勢及慣用策略,將龐雜情報化為脈絡分明、條理清晰的情勢分析。

《男言之癮》
作者:蕾貝嘉.索尼特(社運家)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本書收錄蕾貝嘉‧索尼特九篇散文,探討男人毫無根據的自信,如何助長性侵、家暴等#Metoo事件,從愛說教的男人到強暴文化,從性醜聞案到婚姻與家庭,從吳爾芙到殖民主義。探討的主題雖然不在父權文化會關心的範圍之內,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索尼特活用文化、政治等歷史,結合數十年親身參與社運的歷練,在書中提出獨到的觀點,用精準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和犀利的字句,提供武器給每個女人,有勇氣克服自我設限、打破沉默。這本書也是女權運動的試金石,激勵每一位關心女權議題的人。

《無比美味,簡直就是專業等級的「燒菓子&烘烤點心」》
作者:gemomoge
出版社:出版菊

日本超人氣暢銷書作者gemomoge以居住在加拿大與美國時習得的烘烤點心,從2016年開始在部落格公開分享食譜。本書收錄了最受歡迎的配方、無比美味的糕點、以及未曾在部落格公開的食譜。每一道都搭配了非常詳盡步驟照片,並詳細記錄了質地、技巧,以及不會失敗的秘訣。希望讀者們能由照片中,想像出糕點的狀態和口感,避免任何失敗。

gemomoge認為製作糕點,是一種幸福的交流。製作當下,想到為了誰而製作,而品嚐時,又是與誰共同享用的美好幸福時光,衷心希望本書能成為這樣的幸福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