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政治,替動物發聲》

醒報編輯 2022/11/22 19:54 點閱 2505 次

從保護校園流浪狗的理工男變成為了保育動物的生命科學研究者,從保護國家公園的基層公務員變成致力於環境關懷議題的民意代表,走遍台灣海岸線、台灣高山、森林、離島、鄰近小島,本書是林于凱從學生時期起,參與動物保育的每一趟行動的記錄與心得。

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面對種種的動物議題時,時常都感性多於理性,偏狹的愛常常發生。不過,這就是人性,如果動物講話人類聽得懂,可能就比較能同理彼此的處境,從而找出更好的理解共存之道。

我人生中的關鍵影響,來自2003年的一部電視劇:《赴宴》。22歲那年暑假,我在花蓮租了一間小雅房,參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海上鯨豚觀察營」。

這是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海上培訓,目的是要培訓出合格的鯨豚解說員;每天早上的船班約中午左右返回進港後,我沒有跟其他夥伴一起用餐,就逕自回到住的地方,打開電視看《赴宴》。

要做能感動自己的事

《赴宴》是導演王小棣老師執導的戲,編劇是溫郁方,主角是藍正龍、周幼婷,配角是馬志翔、竇智孔,還有⋯⋯當時仍在片中擔任配角的張鈞甯。這部戲,對我影響非常大。戲的主軸,除了談及山林保育跟原住民生存的課題,還有白色恐怖在跨時代中,對主角所產生的時空連結。

不過,最吸引我的是劇中藍正龍所飾演的「郭民峰」這個角色。郭民峰對於山林守護的堅持、甚至偏執,讓我覺得非常感動,當時覺得郭民峰為了自己的山林保育信念,跟山老鼠對抗,甚至與嚮往園藝一途的女友周幼婷因理念分開,非常孤絕,但也很令我欽佩,霎那間有種覺悟:人生就是要做能夠感動自己的事。

所以,那年在花蓮的暑假結束,我就毅然決然地從機電工程的本科,轉往生態研究之路前進。

陳玉峰老師

事隔多年,才有機會從王小棣老師的口中知道,郭民峰人物的原型,就是台灣山林保育史中,非常重要的前輩:陳玉峰老師。

陳玉峰老師在公職生涯中曾和我一樣待過玉山國家公園,我在2017年初選時,才有政是跟老師談話的機會,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在第一次談話結束後,他跟我說:「我上輩子應該認識你」。

聽到這句話,我其實有點震撼,當下的時空錯置感,跟《赴宴》中的所設定的跨時空的人物連結,有種不謀而合的超現實感。好像一切都曾經歷發生過,但卻是在電視的劇情裡。

跳出舒適圈

也就是那個暑假,黑潮基金會真性情的野人前輩說出「雖然許多想法是悲觀的,但還是得勉強自己走下去」的動人感召之下,我順從了個人的偏好。經過了幾年生態研究的洗禮,然後,很幸運地獲得一份看似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工作—玉山國家公園的自然保育人員。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過著與自然環境密切關聯的生活,對個人來說,很舒服的日子。然而,最初的問題,我做這份工作,是為了個人興趣?還是真的有改變些什麼?如果一直在美好的舒適圈裡,在這個圈外,大多數人對於環境的理解落差嗎?

於是,我到了一個規劃的位置,在一個全然與自然隔絕的環境中,畫著城市生態保育的藍圖。期望,在不斷溝通的過程中,串連出改變的力量。如果曾經想要的,是一種制度的改變,是一種決策的透明,是一種可介入的機制。那麼,為什麼,現在是有機會能夠介入的時候,不時還是有退縮的念頭?

動保界的論戰

帶著對動物保護的出發點,進到生態保育的領域,確實遭遇到價值上的取捨;例如,當飼主沒照顧好的貓咪,成了捕捉(玩弄)野生動物致死的兇手時,該不該將兇手繩之以法,處以極刑?

通常被養家裡的貓咪,往往不缺吃穿,一旦進入野外環境,就成了他們的遊戲場。貓咪捕捉獵物,往往不見得是為了吃,而是為了玩。這時候,看似可愛的貓咪就成了戲謔野生動物的霸凌者;狗狗一旦成了野生流浪犬,也會捕食各種野生動物,甚至導致野生動物(例如柴山的山羌)族群因此下降。因此當有生態保育者因此提出呼籲,應該要大量捕捉、甚至開放獵殺流浪犬時,究竟該怎麼看待呢?

生命都是同等價值?

從個體福利角度來看,每個生命都是同等價值。所以,人們會搶救繁殖期間墜落的領角鴞,但外來種生物一旦被指控會造成原生生物的浩劫,就註定會走向被撲殺的命運。

2021年8月,在高雄海關被查獲走私的154隻貓咪,因為沒有來源國的出口證明資料,沒有完成檢疫程序,海關擔心這些貓咪帶有傳染病,會影響台灣本土動物的安全,下令被全數銷毀。

同樣被大量被銷毀撲殺的還有1997年因為走私豬帶進口蹄疫病毒,使得台灣豬隻感染口蹄疫大流行,為了安全起見,當時撲殺了300多萬頭豬。猶記得,當時服兵役的朋友說阿兵哥被要求協助豬農處理撲殺豬隻,不斷重複地搬運死豬,而目睹大量豬屍的畫面,造成的心理陰影,到退伍後仍然存在。

沒有100%的動保人士

為了顧全大局,要犧牲部分生命,這是人類所做的決定;但是,人類犯了錯,非法引進走私的動物,造成大量生命的浩劫,卻被輕輕放下了;人類對待動物,當然也有差別心,300多萬頭豬跟154隻貓咪,同樣被銷毀,但人們不會去詢問,這些豬能不能被人道對待,能不能不要殺?

對我來說,沒有100%的動保人士,我當然也不是。更何況,我還是以雜食者的生活型態存在,我並沒有因為看過屠宰場,就全面放棄吃肉;只是會更珍惜上了餐桌的食物,包含魚翅。雖然,我為了推動不要吃魚翅,自掏腰包印製可愛的愛鯊小卡片,放到戶政事務所提供登記結婚的新人領取,希望新人們能採用「無翅婚宴」。但是,如果魚翅已經成了桌上佳餚,端到眼前,我還是會把他吃完。

TNVR政策

簡單地說,動物保護跟野生動物保育,就是一個站在個體動物福利的角度,一個站在整體族群繁衍的角度,從兩種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判斷。因此,只要清楚這一點,想事情的脈絡就會變得比較清晰,例如,對於一直存在爭議的TNVR政策(流浪動物的誘捕(Trap)、絕育(Neuter)、注射疫苗(Vaccinate)、放回原地(Return),到底應不應該做?或是「零安樂死」,是不是一個好政策?

只能說,牽涉到生命的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

必須要依據時空條件、可用資源以及實務狀況,才能決定應該怎麼做。儘管很多民眾來說,或是民意代表在議會問政時,都會質疑政府:「為什麼不全部抓走?」但,問題就是,抓走,要放去哪裡?

收容所大爆滿

目前台灣公立收容所的現況,大部分都是客滿的,因為在2017年零安樂死政策上路後,官方收容所趕不上捕捉進園的速度,多抓的只好送往民間收容所;但是據暸解,送到民間收容所的流浪動物,是用一次性的補助,每隻狗狗補助6千元至1萬2千元不等,收容所就得照顧一輩子,因此民間收容所如果沒有口袋夠深的支持者,誰撐得住?「抓進來養終身」幾乎變成一個無止盡的迴圈。

為了讓野外動物族群不要再擴散,成了目前台灣流浪動物問題的短期策略,TNVR就是這個策略下的工具。執行策略的有官方單位,以及更多民間投入;但是投入TNVR計畫的志工,常常和愛心餵養人士畫上等號。甚至會被民眾被抨擊「要餵!就帶回家餵!」

但要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眼下沒有快速的方法,在達成「狗都帶回家養」這個目標前,還要有其他的解決策略。

失控的動物要如何處置?

如果流浪動物抓不完,用獵捕撲殺是否也是解決方案呢?有人可能會說,撲殺不人道,於是,零安樂死是人道概念下的政策產物,但是,一般大眾通常不知道,在推動流浪動物零安樂死的同時,我們的農委會是每年編列預算,請人在北部用獵槍撲殺外來入侵種鳥類——埃及聖䴉。同樣以動物保護角度來看,為何埃及聖䴉可以用納稅人的錢,僱請用獵槍打死,但流浪狗卻一隻都不能安樂死呢?

我們真正必須面對的是「對於失控的動物如何處置?」人類慣於帶著自己的偏好做決定。當零安樂死在2017年被推動,與紀錄收容所內部收容慘狀的紀錄片《十二夜》有關,《十二夜》勾起了人類廣泛的同情,同時也帶給政治人物推動零安樂死的誘因。

溢流的同情心驅動的政治決策,沒有思考到台灣是否適合走向這一步?日本部分地區走在推動零安樂死之前,至少花了10年的時間,媒合社區、媒體,提升收容所送養率,立法禁止民眾隨意帶狗到收容所棄養,從源頭減量的事情能做的都做了,才敢喊出零安樂死的政策。反觀台灣,只能說,勇氣可嘉。

從源頭開始管理

台灣政府總是抱著政策先行,至於可能衍生的問題,後面再想辦法的態度來處理各種問題。而我認為要解決流浪動物問題,應該從「源頭管理」開始做,才是正本清源的解方。只是,當執法者依法行政,要對不願意負責的飼主執行義務時,民意代表卻幫民眾說話:「有那麼嚴重嗎?只是沒有繫上狗鍊就要開罰?」繫狗鍊,代表一種可取締性,當有牽繩的飼主被查到沒有幫自家寵物植晶片,才能白紙黑字的開罰,否則,被查到沒植入晶片,飼主大可雙手一攤,「喔!那不是我養的,只是剛好跟在我旁邊而已」動保人員,面對這樣的執法現況,只能徒呼無奈!

所以,我認為相較推動源頭的寵物登記、植晶片、絕育的TNVR,看起來是在做末端補救工作。但現況是能在小區域、短時間內、高密度地推動野外浪浪節育,是「沒辦法馬上從源頭解決」的可能方案。至少能夠在短期內看到一點效果,減少流浪動物繁殖增加的數量。(昀恬/輯)

《非關政治,替動物發聲》
作者:林于凱 (高雄市三民區市議員)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當文創遇上法律》
作者:賴文智律師(律師)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賴文智律師長期投入鑽研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文創產業涉及的法律基礎,與智慧財產權關係甚深,所以賴律師不但在文創產業具有江湖地位,更是我們求教及求救的最好對象,相信由他主筆出版的「當文創遇上法律」,更會成為我們的秘笈。

這本書由淺入深,除了法條與案例,其實更加入許多前瞻的章節。我個人特別關注未來趨勢,所以其中談到:全經紀合約、IP授權交易、NFT、社群媒體等內容,都是過往市面此類書籍不會碰觸的未來領域,非常值得已是或將是從業人士的讀者,用力地參考。

《99%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
作者:羅曼, 柯特(節目主持人)
出版社:野人

你有印象,你的城市市旗長什麼樣子、是誰設計的、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嗎?你有沒有想過,公園或車站裡讓你覺得硬梆梆又難坐的椅子,其實就是沒有要讓你久坐的意思?當然,一座城市要維持市容的最極端做法,當然就是把車站座椅拆光光,讓遊民無處可睡!但這是我們最理想的城市型態嗎?

本書作者Roman Mars與Kurt Kohlstedt是Podcast節目99% Invisible的主持人與製作人,他們藉由對城市的深入研究與觀察,搭配貫穿全書、充滿溫度又時尚精緻的手繪插畫,完成這本俐落的城市探險指南。本書將吸引任何對設計、城市環境、都市規劃以及熱愛觀察城市中不為人知風貌的宅宅(Nerd)們!。

《2250 km.藏東紀事》
作者:史考特.伊佐(音樂家)
出版社:好優文化

當「禁止攜帶武器」的告示前,是全副武裝,隨時準備開戰的軍警。當重建後的神聖寺院,變成喇嘛不願居住,還被迫當導遊的觀光勝地。當居民的自由與自立能力被強制沒收,甚至得遠離家園住到「安置營」。壯麗雄偉、引人入勝的西藏已成追憶,這才是如今的真實樣貌。

「雖然不是我的歷史、我的土地、我的宗教,我一樣感受到了那種侵害。」因緣際會下來到西藏的史考特.伊佐,十五年來共探訪了十二次,熟悉中文的他很快就融入當地,能關掉一般觀光客的濾鏡,敏銳觀察。本書是為遊記,也是紀實,更是記錄各種生態與文化系統消殞的珍貴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