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光害影響生態系 動物疲於因應

簡嘉佑 2022/07/06 11:24 點閱 21708 次
示意圖。人造光源改變了昆蟲的習性,導致部分蝙蝠難以捕捉到足夠的食物。(Photo on Flickr)
示意圖。人造光源改變了昆蟲的習性,導致部分蝙蝠難以捕捉到足夠的食物。(Photo on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動物界不乏擁有超強感官者,但光害卻意外成為它們的嚴重威脅!如蝙蝠具有回聲定位的能力,成為頂尖的夜間掠食者,但人造光害卻使得昆蟲等獵物的習性改變,導致蝙蝠愈來愈難捕捉到足夠的食物;有些在夜間遷徙的鳥類因為人造光源,而誤撞上人工建物。科學家正透過減光設備或推行光汙染規範等方式,拯救失去了黑夜的動物們。

動物受環境刺激

大西洋》報導,目前僅兩種動物完全掌握回聲定位的能力,包括齒鯨類與蝙蝠。與人類大多數感官能力不同的是,無論是視覺、嗅覺或是觸覺,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環境中已存在的刺激。超音波定位則是由自行創造音波,讓週遭環境的事物無處可藏。

而回聲定位的過程似乎很簡單,但細節卻令人驚豔。如高頻率的音波很容易就在空氣中失去傳播力,所以蝙蝠需要創造足夠強的聲波,但同時又不能使自己的聽覺系統受損。於是蝙蝠在發出超音波時,會快速收縮耳部的肌肉,並在回聲傳回來時恢復正常。為了掌握昆蟲敏捷的動態,蝙蝠耳部肌肉是已知目前哺乳類運動最快速的。

對蝙蝠這種夜行性生物來說,運用回聲定位讓它們能在一片漆黑之中,成功捕獲在樹枝間穿梭的昆蟲。而其他夜行動物也都能發展不一樣的感官能力,協助自己在夜間的狩獵行動。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人類照明系統的擴大,「黑暗正在逐漸消失」,同時對動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人造光成嚴重威脅

DarkSky協會》指出,數十年來,動物依循著地球的晝夜規律在生活,但人造光的出現根本性的破壞了這個行為。如夜行動物原本在白天睡覺,晚上活動,但光汙染的狀況使得夜晚成為白天,動物科學家凱巴警告,對夜行動物而言,「人造光對它們是難以接受的巨大改變」。

此外,許多鳥類會在夜間進行遷徙活動,主要依靠月光與星光來引導方向,但人造光的出現將導致它們偏離路線,每年以數以百萬計的鳥類因為不必要的照明設備,而撞上建築物。

夜晚從未來過

2016年的光汙染地圖發現,全球有83%的民眾,包括超過99%的歐洲人與美國人,處於受到光汙染的天空之下(夜晚比正常黑暗還要再亮上10%),代表「對他們而言,夜晚從來沒有真正的到來過。」

樹城州立大學生物學家巴伯擔憂指出,人類正在創造過多的光汙染,包括車輛的照明燈、路旁的路燈等,「且燈光正在重塑動物的行為」。人工光源將成為許多趨光性的昆蟲的死亡陷阱,在路燈下方盤迴,直到筋疲力盡;或當海龜孵化時,它們會本能爬向相對明亮的海洋,但沒有晝夜的海灘渡假村恐將它們引導到錯誤的方向。

隨著人類改變週遭環境,許多物種都面臨到滅絕的危機,人類更失去透過這些奇妙生物了解世界的方式。目前科學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試圖尋找解方,如街道在低用量時調暗燈光;對造成嚴重光汙染的產業祭出規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