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交朋友》

醒報編輯 2022/06/28 20:44 點閱 2506 次

怎麼與初次見面的人相處?第一要點是真實──沒人想跟完美的人交朋友,所以你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用非得用側臉拍照。用一張你滿意的照片當頭像,別用美肌修到你爸媽都不認識,展現你最真實的模樣。

你要增加與人見面的次數,而非挑中一人就成為你的朋友。還有一個是同理心,講話前先觀察,多聽少說。

作者同理了多數人在建立人際關係時會有的焦慮與不安,於是在書中分享案例解析、技巧練習,並進一步提出問題幫助讀者反思。試著卸下你的人際濾鏡,走出網路的虛擬世界,用真實的自己與人建立實質連結!

馬克是我的客戶,我輔導他兩個月之後才第一次見面。他在德州工作,是我們的共同朋友介紹他來找我,幫助他提高銷售技巧。他在一家軟體公司遠端工作,覺得自己的成長已經停滯。我不是一個ABC(Always be closing,一定要成交)銷售講師,但我曾與許多組織合作,幫助他們的團隊建立更好的關係,藉此提高銷售量。

面對面溝通

合作的兩個月裡,我們有了一些進展,但他並未達到我所希望的突破。他說:「現在我跟客戶的電子郵件溝通很順暢,講電話時也更有自信和連結感。但面對面溝通就是不太行,我也搞不清楚是什麼問題,反正每次事情都會出錯。」

我很好奇,如果透過電子郵件和電話都能夠成功,面對面到底有什麼不同。口臭?外表邋遢?有兩個鼻子?我看過他的照片,也有用視訊對話,所以我很確定他外表「正常」。於是我提議:「你下周不是要來紐約開會嗎?我們直接見面吧,然後模擬你跟客戶的互動。」他同意了。

一直在迴避視線

當天馬克走進咖啡店,穿著整潔的西裝,頭髮梳得相當整齊,身上沒有明顯的氣味,也只有一個鼻子。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我們打完招呼後,他在我面前坐下來,開始看菜單。之後他又再盯著菜單,接著目光從我的眼睛轉向我身後某樣顯然更有趣的東西,然後轉向地板、天花板,和他的咖啡。

「呃,馬克?你是要去別的地方嗎?」「沒有啊,怎麼了?」他回答。「你的視線到處飄。我們坐在這裡對話,但你似乎寧願待在別的地方。」就是這個,如此單純的東西。馬克擅長在螢幕或電話後面工作,但一旦他本人在場,他就難以建立連結。「因為感覺太尷尬了,我想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一直在迴避視線。」馬克猜測道。

眼神接觸至關重要

在所有的社交互動中,眼神接觸都至關重要。直接的凝視能建立連結,傳達出你的「在場」。我們都曾和馬克這樣的人交談過,也知道當別人不和你對視時是什麼感覺。你馬上就感覺與對方的連結少了,會對他們有所懷疑,也會懷疑自己為什麼要把時間浪費在他們不感興趣的談話上。

對眼神接觸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反應。研究指出,就連只有幾天大的新生兒,也喜歡那些會和他們進行眼神交流的面孔。對四個月大的健康嬰兒來說,直接的眼神接觸,會讓他們的大腦表現出「強化的神經處理過程」,也就是說,眼神接觸會讓他們的大腦運轉起來。就像嬰兒一樣,眼神交流是讓我們大腦處理過程加快的基礎。

良好的眼神交流

我同意馬克的看法,眼神交流有時真的很尷尬!有一天晚餐的時候,有個蹣跚學步的幼兒緊緊盯著我看。她很可愛,但那個眼神之強烈,強烈到我肯定她就是在指責我六年級時沒把圖書館的書還回去。

進行和保持眼神接觸,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自在。這種行為的親密度,或許會讓你覺得有點太被看見了。我不會經常忽視你的感受,但談到眼神接觸這部分時,我們得克服這個障礙,因為它實在太重要了。為了讓別人感覺到你在場,你必須開始練習良好的眼神交流。在交談時,我們必須看著對方的眼睛,以建立這種連結。

但我要說清楚,這並不是叫你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目光,一動也不動的盯著對方。研究顯示,過度強烈的眼神接觸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還會讓大腦負荷過大。大多數人在眼神接觸持續九秒後,就會感到不太自在,所以在「我正在專心」和「我正在偷走你的靈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非常重要的。

眼神接觸的方法

我提供一些在對話中保持眼神接觸的方法。首先,說話時,大部分時間都要保持眼神接觸。其次,相互凝視5~6秒後,就休息一下。然後,在暫時移開視線稍作休息時,要練習視覺游移,不要專注於環境中其他事物。最後,你可以聆聽時要保持更多的眼神接觸。

改變習慣是一個過程,務必要有耐心。經過大約一個月的練習,馬克才開始覺得,在交談時進行自然的眼神接觸比較自在了,而正如預期的那樣,他面對面時的銷售量也提高了。你也能做到這樣。

在酒吧裡觀察人

我一個人出差時喜愛的活動之一──在飯店的酒吧裡觀察人。這不是偷窺,這是研究,我的酒吧帳單是要報帳的。

我聽到她的約會對象說:「去年我剛好有機會去了義大利,那裡真的是太棒了。」這句話是個很棒的開場,可以接著詢問關於他那趟旅行的問題,但她回以5分鐘的獨白,講述自己在歐洲的精彩旅行。他很適當的詢問旅行的後續,不過他們談完她護照上那些印章後,就接著聊工作了。

「那麼,你是做什麼的?」她問。這個問題其實能問得更巧妙一些,但至少她問了一個問題!接著他開始告訴她分析師的工作,她帶著勉強的微笑點點頭,毫無熱情的回答:「那真不錯。」沒有任何進一步的問題,沒有興趣,沒有活力。這種毫無火花的嘻笑逗弄又持續了20分鐘,我實在是用盡全力才沒有喊出:「快跑啊老兄!跟她是沒有結果的。」

溝通的黃金標準

積極傾聽是溝通的黃金標準,需要全神貫注,對說話者所說的內容表現出興趣,並以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現出你一直在認真聽。它包括了我們前面提到的眼神接觸和移除干擾,但也包括了集中注意力在你自己的反應。

除了集中注意力和表現出興趣外,帶著好奇心也會很有幫助。想像一下,如果剛才那位女子有練習好奇的傾聽,他們在酒吧裡的對話會有什麼不同?

理想的對話

男生說:「去年我剛好有機會去了義大利,那裡真的是太棒了。」女生說:「哇!我沒去過義大利,但我在歐洲旅行的時間很長。你住在哪裡?那邊的食物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好吃嗎?快跟我分享!」

或是談到工作時,女生說:「那麼,你是做什麼的?」男生說:「我是金融分析師。」女生說:「噢,我完全不知道分析師在做什麼!你每天在做什麼呢?」男生說:「就是大量研究分析和推薦股票。我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雖然需要一直運算數字和閱讀,但我喜歡這份工作。」女生說:「很棒耶,你熱愛自己的工作。那你在那間公司多久了?」

你能感覺到這些對話的差異嗎?當時他們的對話平淡乏味,唯一能讓他們保持連結的,是肉體上的吸引。而理想的對話可以創造更多東西,能夠建立起關係。

好奇的傾聽者

前述這些在所有互動中都管用,不僅是第一次約會。任何時候你想和某人連結,無論是第1次還是第50次,你都可以當個好奇的傾聽者。以下2個步驟,可以讓你在對話中帶著更多好奇:

一、傾聽你感興趣的話題:你未必對他們說的每一件事都很好奇,但如果你注意聽,就會對其中某件事產生興趣。找個你會有共鳴,並想了解更多的話題。二、提出開放式問題,讓對方說故事:最困難的部分,是避免自己對這個話題滔滔不絕,而沒有鼓勵對方分享他們的故事。

不要只在意自己

當我們有所共鳴,經常會開始談論自己的經歷,比如:「我幾個月前摔斷了手臂,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癒合,超誇張的。」、「天哪,我四年級時也摔斷過手臂耶。有夠慘,我整個夏天都不能游泳。」

這不是增強談話能力的方法,而是只在意自己。你可以專注於「如何、什麼、為什麼」,比方說:怎麼發生的?是什麼導致了那個決定?你為什麼選擇那個方向?

用一個天才的話來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天分,我只是充滿好奇心。」──愛因斯坦。好奇的傾聽最棒了!
(昀恬/輯)

《我想交朋友》
作者:瑞秋.德爾托(公關專家)
出版社:2022/06/28

其他書訊:

《不能輸的比賽》
作者: 潘忠韋, 王啟恩

出版社:時報出版

看似生涯中的跌倒,他將對於生活的熱情全然投入其中。在被球隊毫無預警釋出後,潘忠韋到美國進修,儘管語言學習有所進步,但思鄉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後,他回到台灣,在家人的支持下,投入完全不相關的房仲產業。他將每個物件都當成守備佈陣周詳準備,每次交易都當成打擊全力揮棒短短,二十個月期間,拚出四十四間房的亮眼成交量。

本書記錄了做為一位棒球員的艱辛成長過程,尤其在假球傳聞風聲鶴唳的年代,勇敢面對不公平、不透明的狀況。結束球員身份後,他小心翼翼走每一步,用百分之百的力氣向前衝。

《COACH教練式領導》
作者:基斯.韋伯
出版社:格子外面

什麼是教練式領導?一種非指導式的溝通技巧,不給答案和指令,而是透過傾聽、問對問題、探索新觀點,幫助他人打造實際的行動步驟,解決問題、成長與改變。

無論是職場的管理階層,或者教會的牧師、事工帶領者、牧養同工,都能將教練技巧融入你的領導風格,提升帶人的果效。即使沒有正式的領導者頭銜,仍可以把教練式的互動風格融入不同的角色裡,成為他人的屬靈夥伴、良師益友。

《菊島廚房食記》
作者: 劉明芳

出版社:麥浩斯

作者劉明芳為華僑,出生在四季如夏、物產豐饒的印尼,15歲搬到福爾摩沙-臺灣,26年後又遷徙到「漁人之島」澎湖。透過她的眼睛,我們不只瞧見在地人文歷史風情,更看見澎湖的節慶美食、人文建築等,都有她似曾相識的南洋影子。
望安酸瓜、澎湖楊梅、巨無霸高麗菜、土魠魚、紅新娘、澎湖石鮔......定居澎湖的作者,以一年半的時間,蒐羅澎湖海邊、田地、菜市場到餐桌、漁人、農夫、市場攤販、街坊鄰舍、在地友人分享的食材知識、料理訣竅,以及她觀察的澎湖飲食文化,帶我們認識澎湖在地的37種食材與相關的道地小吃,更結合她最擅長的南洋香料,組合出獨一無二的美味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