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如何變危險》

醒報編輯 2022/05/16 21:29 點閱 2518 次

那些金融事件並不遙遠,隨時都可能讓你的錢化整為零。曾經,金錢的世界很簡單。你有存款帳戶、房貸、車貸,以及一些簡單的投資。但是二○○八年的金融海嘯卻將絕大多數人推向一場惡夢,我們終於知道銀行所提供、琳瑯滿目到令人暈眩的投資組合、往上漲的股票,包括存在銀行的錢都有可能一夕成空。

從這些故事我們將會了解金融體系的變化,如何對個人、群體、國家與世界層面產生影響,金錢既造福我們,但也可能危及我們的生存。如果對於投資概念一知半解,卻還是選擇跟風進場,那麼華爾街上起初立意良善的構想,都可能變成颶風級的災難,瞬間摧毀我們努力的一切。

在迪士尼樂園的奧爾良咖啡工作通常不是進入華爾街的入門,但在我身上卻是如此。一九八一年夏天,剛從高中畢業的我找到一份「接待員」的職缺,我很喜歡這份工作。

惡意收購迪士尼

在一九八四年六月八日,報紙上刊登了可怕新聞。所羅.史坦伯格在一場惡意收購中,以華特迪士尼製作公司為目標。我們以前都不曾聽過「企業掠奪者」與「惡意收購」這樣的詞彙,沒有人明白這代表什麼意思。

一個財力雄厚的投資人可以大量買進某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這樣他就能在該公司的董事會裡獲得某種程度的影響力。有了董事會的支持,他就可以把公司的高階主管請走,並安插自己的人馬,最後接管整家公司。他會為了增加獲利著手改變,塞滿他和擁護者們的口袋。

公司首次出現虧損

長久以來,迪士尼享有盛名,提供適合全家觀賞的娛樂內容。然而後來電影工作室的獲利持續衰退,推出的作品都令人失望,到電影院看電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到了一九八三年,工作室首次出現虧損。

這個品牌失去魅力,公司的管理團隊要不是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文化轉變,就是缺乏回應這一切所需要的決心與創造力。華特迪士尼製作公司只仰賴過去的歷史而生存。當公司停止創新時,就變得軟弱無力,通常會反映在股價下跌上面。此時,企業掠奪者就出現了。

迪士尼的趨勢

一九八四年春天,史坦伯格看見了迪士尼的頹勢。四、五月,他開始買進迪士尼的股票,直到數量大到引起公司高層的注意,並且開始感到憂慮。緊接著是一場激烈的棋局。那時,大眾還沒有意識到這家重要的美國機構正面臨威脅,雙方都已經做好戰鬥準備。

迪士尼的高層們自問:「華特會怎麼做?」這不是一個罕見的問題。在任何涉及迪士尼政策的討論中,這個問題的假想答案將決定一切。迪士尼很自然會說,華特會保護公司不被外來者入侵;奮力抵抗這些只想著賺錢華爾街的併購客。

華爾街與商業大街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不佩服史坦伯格的敏銳。華特迪士尼製作公司充滿了各種機會,尤其在那些不受傳統束縛的投資人眼裡更是如此。在探討史坦伯格的動機時,也會喚起同一個問題:「華特會怎麼做?」華特也很在意獲利,所以他會迫使管理高層變得更有效率,同時繼續跨足新領域。

華特本人同時具備上述兩種精神,代表相互矛盾的華爾街與商業大街如何並存。或許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平衡這兩股力量,得以創造出一家獨具特色的機構。但是現在,在他去世十八年後,這兩種力量都為了爭取主導權而彼此對抗。

惡意收購失敗

一九八四年六月八日,史坦伯格公開宣告收購意圖之後,動作就變得很迅速。迪士尼管理階層的選擇日益減少,最後被迫接受原本要避免的情況──溢價回購史坦伯格持有的股票。

六月十日,在史坦伯格公開宣告收購意圖後僅僅四十八小時,迪士尼開始與他協商,以便高價買回他手裡的股票。他們隔天就完成交易。史坦伯格和他的投資人總共賺進三億兩千五百五十萬美金。

儘管史坦伯格收購失敗,迪士尼仍然餘波盪漾。一家依舊管理不善、績效不彰的公司,要怎麼不被其他併購客當成目標?七周內,董事會就解散了原先的管理團隊,一致同意讓麥可.艾斯納來接管公司。

迪士尼推賣座電影

曾經在派拉蒙影業的電影工作室擔任總裁與執行長的艾斯納立刻施行了幾項改變。他們調漲了各主題樂園的入園費,艾斯納精準預測,即便入園費變高許多,遊客數量還是會維持穩定。

在艾斯納的帶領下,迪士尼旗下主打成年觀眾的試金石影業推出了一連串的賣座電影。不僅迪士尼的股價持續上漲,園區販售的牛奶與氣球價格也是如此。
華特販賣的商品是懷舊;迪士尼是一個建立在逝去年代上的品牌。

全世界最快樂之處

迪士尼樂園號稱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但到了一九八○年代,他們所謂的「快樂」變得老套、過時。當一個地方變得不再「快樂」,會發生什麼事?或者就迪士尼而言,當它不再製造大眾想要的歡樂時會如何?快樂的定義不斷演變,管理階層卻幾乎總是不願意做出相應的改變。

有可能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調整,因此,往往必須有外來的媒介介入,強迫他們改變。對華特迪士尼製作公司來說,這個媒介就是企業掠奪者。這種改變所引起的紛擾很少令人感到愉快。對現任管理者而言,這些擾亂者是壞人,但他們帶來的這些改變對公司的存續可能是不可或缺的。

重視股價勝過一切

在八○年代企業掠奪者出現之前,多數公司的使命宣言都著重「創造最好的商品」或「提供最好的服務」。然後,這些企業掠奪者迫使管理團隊重視股價勝過一切。

「股東價值最大化」變成公司的新目標。在進行經營決策時,管理階層只需要問,這個決定是否會提升公司的股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決定就很容易被合理化。
(小凡/輯)

《金錢如何變危險》
作者: 克里斯多福.瓦雷拉斯(睿悟資本創辦人), 丹.史東 (作家)
出版社:遠流

其他書訊:
《自由世界的前哨》
作者:沈旭暉, 孔德維, 尹子軒
出版社:一八四一出版

2022年2月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引發國際極度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均出現極大異變,各國各界人民均表達強烈反侵略反戰之聲音。本書為首本聚焦2022年烏克蘭戰爭之華文書籍,從多個角度探討、闡發2022烏克蘭戰爭的成因、影響、各地人民連結。

本書以多種角度,結合理性與感性,透視烏俄戰爭的慘烈、意志、謀略、影響,歸根究柢是思考,自由的靈魂如何抵抗獨裁的碾壓。

《向編輯學思考》
作者: 安藤昭子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每天我們都被許多情報圍繞,從「天氣如何?現在幾點?要穿什麼出門?要吃什麼?」這些都是情報,我們一邊編輯繁雜的情報、一邊生活。面對龐大資訊、複雜情報時,自由自在拆解、複製、學習和調整,這就是編輯。

向編輯學思考,就能從新思考、新角度、新方法觀看世界,面對龐大情報,就能勇敢拆解、重組、整合。身處凡事無法預測的新常態時代,正是磨練編輯能力的最佳時機,讓我們不是等待變化,而是創造變化!

《內心對話的力量》
作者:艾美.布魯納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艾美.布魯納在英國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超過二十年。歸納多年臨床的經驗之後,她提出了「批判之聲∕鼓勵之聲」區分法。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自我對話的習慣,但我們彷彿受虐者,會不自覺聽從那股嚴厲而惡毒的批判之聲,還老是把外界的看法當成聖旨。

艾美認為,批判之聲起自於童年時所遭遇的創傷,為了逃避那股羞恥感,你會把旁人的指責內化為心中的批判者。不過,幸好你內心還有能與之抗衡的另一股聲音,雖然它很微弱,卻是充滿了溫暖與鼓勵的話語。想要走出生活的泥淖,重點就在於設法放大鼓勵之聲的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