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思維》

醒報編輯 2022/02/07 19:59 點閱 3174 次

據統計,全世界逾15億人患有無法診斷的疼痛,終日為慢性疼痛所苦。由世界衛生組織頒行、2022年正式生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首次將慢性疼痛獨立視為一種症狀,顯見其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全球健康問題。

擁有20年疼痛醫療臨床經驗的拉文德蘭醫師,將他的專業轉化為這本開創性的指南。他在書中指出,每個人的疼痛症狀都是獨特且個人化的,需要以整體、全面的方式看待慢性疼痛,並將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時考慮在內。

本書挑戰了現代醫學的當前方法與傳統的身心二元思維,帶給讀者手術與鴉片類止痛藥物以外的替代方案,以及可幫助每位慢性疼痛患者發展「無痛思維」的完整策略和工具。

露西的父母陪同她來到我的私人診所,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她,她非常難受,淚眼汪汪。露西說:「請你幫幫我,我看過好多醫生,但都沒有明確的診斷,請你幫我擺脫疼痛!」看到這位年輕女孩坐在同樣焦急、憂慮的父母身旁,我相當不忍。他們二十三歲的女兒到底怎麼了?

非一日之寒

露西繼續說道:「七個月前,我還每週賣力工作六十小時,做著一份我熱愛的工作,有一天就突然變這樣,然後從那時起,情況就急轉直下。一切都不一樣了,我覺得好累,全身上下都好痛。我看的每一位專科醫師都給我不同的說法,我只想要結束痛苦。我必須盡快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的工作危在旦夕,我已經請了太多假,老闆開始對我不滿。」

接下來的三十分鐘,我發現露西的疼痛非一日之寒,而且她未能把握機會,及早採取行動減緩疼痛。看過多位專科醫師後,露西對於問題所在、疼痛的部位和解決方法還是毫無頭緒。

一年後能完成半馬

露西和爸媽焦慮又茫然,情況相當難熬。露西面臨危機關頭,她發現自己原本所知的工作、人生和生活品質都已經分崩離析,折磨著她全身上下的疼痛正在奪走這一切。

時間快轉到一年後,露西剛以不到兩小時的成績完成她人生第一場半馬(約21公里),表現值得稱許。露西的努力,她的父母、家族和朋友給予的支持,再加上我的團隊所提供的資源,讓我有機會親眼見證這段顛覆性的歷程。

轉化對疼痛的態度

露西學會與疼痛共處,達成這些成就。事實上,關於管理疼痛、照顧自己和關注身體,露西心中已經有一份藍圖。後續約診或透過電話談話,甚至是在社群媒體上和我互動的露西已經和過去截然不同。

過去十年在一間繁忙的地區總醫院擔任英國國家健保局(NHS)顧問醫生期間,我診治過許多和露西有同樣經驗的患者。我發現有幾件事有助於轉化患者對疼痛的態度,賦予他們自信與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和露西一樣,獲得大幅改善:不讓疼痛決定自己的生活,進而重拾原本的生活方式,瞭解疼痛帶來的重要啟發而發掘新的目的與意義。

閱讀本書,你將瞭解並學習到疼痛治療的幾項重要進展,尤其是過去十至二十年間的發展。我將會說明,只要你能在生活中採取這些方法,就很可能可以達成無痛的理想境界。

不瞭解慢性疼痛

不幸的現實是,多數醫療實踐及醫療體制中許多醫生和醫療照護專業人士仍然深信十八世紀充滿漏洞的思維:他們以為疼痛必有肇因而且只和身體局部有關,因此解決方法不外乎移除、阻斷、切除或麻痺。

所有疼痛必定來自身體某部分結構是錯誤的觀念,堅持沿用這種錯誤模式是人們不瞭解慢性疼痛,進而管理不佳、治療不當的一大主要原因。醫療專業人士所知有誤,也難怪患者飽受折磨。

笛卡兒的學說

我們對疼痛的錯誤認知來自一則有四百年歷史的哲學思想,現今的醫療實踐仍受此觀念影響。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是十七世紀的法國科學家暨哲學家,他對於疼痛──特別是幻肢疼痛深感興趣。他率先提出痛覺來自腦部的觀點,這在當時是相當前衛的見解。

他依照自己的想像畫下疼痛的途徑,由於當時沒有辦法驗證假設,圖中的描述並不正確。根據這張著名的圖畫,皮膚上感覺到燙(或是任何痛覺)的區塊會被啟動。而這塊皮膚接著一條線,一路連接到大腦底部我們現在稱為松果腺(pineal gland)的結構。

當這條線牽動大腦中的「警鈴」,就會開啟一個閥,釋放出當時稱為「動物精氣」(animal spirits)的物質進入肌肉,引發腿部的反射動作,離開熱源(或其他造成疼痛的來源)。

突破宗教籬障

這個過分簡化的假設,認為疼痛是透過線路傳遞的信號,這是一次典範轉移。笛卡兒的理論(所謂的笛卡兒學派)確保身體和心靈可以分別處理,給予內外科醫師剖開身體再縫合回去的權力及能力,採用切除、阻斷或麻痺那條疼痛傳導線路的治療方式,而這樣的手法持續至今。

在此之前,宗教信仰不允許人們對人體進行任何手術或解剖,因此科學家無法研究某些症狀導致生病或死亡的原因。笛卡兒的學說開啟並驅動至今以來的科學進展。

別誤會,醫學確實取得革命性的進展,要不是笛卡兒簡化的理論,也不會有今天種種藥物、手術或治療方法。不過他的二元理論導致身心分離的觀點至今根深蒂固,即便是現代,許多人潛意識仍認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沒有身體健康那麼高。過去十五至二十年來的進展顯示二元理論並不正確。瞭解情緒的途徑後,我們發現心理與身體之間具有重要連結,任一方都可能嚴重影響另一方。

無形成本數字驚人

慢性疼痛公認是現今醫療照護體系中最廣泛的問題。如果你見識到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治療患者方式所出現的混亂情況,那你也可以理解,醫界對於疼痛的治療方式也存在多個陣營,各自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是不二法門。

疼痛是一種非傳染疾病,可能導致生產力大幅下降,帶來經濟困頓。事實上,2020年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報告指出:「關節炎和背痛佔了英國身心障礙給付原因的三分之一」,光是背痛所造成的生產力成本高達50-107億英鎊。如果加上其他部位的疼痛,例如肩頸、膝蓋和偏頭痛,無形成本的數字一定更加驚人。

以錯誤的方法祛除

我認為,一味堅持四百年以前的觀念,總試圖以阻斷、切除、移除或切開來消除疼痛,而沒有真正瞭解疼痛的本質,這是英國醫療保健出現財務危機的原因。近來一份研究顯示,慢性疼痛的盛行率相當高,英國可能有兩千八百萬人(約人口43%)有慢性疼痛的症狀。換個角度來說:慢性疼痛患者的人數比心臟病、糖尿病及中風加起來還多!

你可以說,中風和心臟病的治療更急迫、重要,如果沒有立即接受治療,患者可能死亡,不過慢性疼痛雖然悄然無息,卻令人元氣大傷,如果無法充分瞭解,就很難擺脫疼痛,而且可能延續一生。個人和體系根本沒有嘗試瞭解疼痛,只是花費大量金錢,試圖以錯誤的方法加以祛除。不願瞭解疼痛的複雜而想要治癒只是徒勞無功。

超過15億人深受其擾

幸好,由於世界各地眾多傑出研究者的成果,我們對疼痛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例如英國神經科學家艾琳.崔西(Irene Tracey)、澳洲教授洛立瑪.莫斯里(Lorimer Moseley),他們的貢獻加深我們對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的認識。

然而,大眾對過去十五至二十年取得的驚人進展仍相當陌生,因此,我們仍堅信充滿瑕疵的理論,繼續花費寶貴的金錢一再進行沒什麼用處的檢驗、掃描、注射和手術。數據顯示,疼痛影響多數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將近20%的人口。也就是說,假如全球人口接近八十億,那就有超過十五億人正承受某種慢性疼痛,而且主流療法對此束手無策。

醫療實踐的老方法必須有所改變。只要持續擁護傳統觀念,慢性疼痛患者只會越來越多。我歷經一番挫折才瞭解到這一點。好消息是,有一些臨床醫師,包括全科醫師,已經開始瞭解新的前進方向。也有很多患者已經瞭解這一點,本書個案研究所介紹的患者有許多人成了疼痛的積極倡議者,他們示範如何過著有意義的人生,而且不一定需要倚靠藥物。

「傷害覺」與疼痛不同

當你受傷、身體某部位受到傷害時,受傷的感知會啟動皮膚中某些化學物質和通道,這是所謂的「傷害覺」。所有人都感受過傷害覺,但這和疼痛不一樣。這個概念相當重要,讀者必須要瞭解。

身體部位接收到有害的信號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傷害覺。這份資訊會透過複雜的神經系統抵達大腦,在這個過程中,脊椎各節都可能加以調整,這不同於笛卡兒描述的簡單線路。

要感受到疼痛很複雜

傷害信號就像彈珠檯中的彈珠一樣觸發這些大腦區域,接著大腦產生最終輸出訊息。如果訊息是要求身體尋找並移動至安全處,那麼意識就會將這個訊息解讀為「疼痛」。如果大腦不認為有危險,身體就不會繼續感到疼痛。

雖然確實出現有害的信號(傷害覺),身體和大腦卻不一定會出現疼痛。舉例來說,有些士兵在戰鬥過程中失去某些身體部位,卻沒有感到疼痛;或是運動選手直到比賽結束才發現自己骨折。

最令人驚奇且稍微難以理解的部分是,即便身體沒有遭受任何傷害,來自身體內部的內感受及外部環境帶來的外感受也可能感知危險。要瞭解這個概念,我們必須先放下從小抱持的觀念:疼痛通常表示身體某部位出了狀況。
(興韻/輯)

《無痛思維》
作者: 迪帕克‧拉文德蘭
出版社:方舟文化

其他書訊:
《海龜交易法則》
作者: 克提斯‧費斯
出版社:寰宇

八〇年代投資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海龜交易實驗,源自於兩位交易高手間的賭注。傳奇交易人理查‧丹尼斯和威廉‧艾克哈特募集一群菁英團隊,除了傳授兩人畢生所學,並不惜在培訓過程砸下重本,為的就是想證明一套成功的交易法則是否可以後天傳承,還是必須仰賴個人天分。

《海龜交易法則》的作者克提斯‧費斯,正是這群菁英團隊中最成功的成員。他以年僅19歲、毫無投資經驗的背景下脫穎而出,並破天荒地為丹尼斯賺進了3,500萬美元,搖身成為業界的風雲人物。

在保密期屆滿後,費斯決定打破沉默,揭露「海龜」成員們使用的秘密交易系統,將完整的交易法則──包含時效、風險、報酬,以及創下100%年度報酬的心路歷程──全數公開。

《給所有人的摩西五經導論》
作者: 吳仲誠
出版社:校園書房

面對成書年代距數今千年的文本,閱讀摩西五經,信徒猶如進入五里霧中,往往出了埃及,就迷失在曠野,導致無法看到救贖歷史的全貌,甚至在信仰實踐上,只活出「半套」福音。理解五經,我們到底遇到什麼障礙?

為了幫助信徒跨越理解五經的障礙,吳仲誠博士提出全方位的閱讀視角——歷史、文學、神學——為讀者剖析五經全貌。他認為,當代基督徒無法如古代以色列人領受五經的神學與信仰涵義,在於對律法的錯誤認知;誤解律法的結果,就是不知基督贖罪的價值。

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基底,懷著牧者情懷,用情理並重、通俗易懂的文字,建立五經的立體感,帶領讀者體悟律法乃「福音的前身、恩典的先驅」。

《逛市場、呷小吃》
作者: 香老闆
出版社:商周出版

市場裡不只有生鮮時蔬可買,還有庶民好味隱藏其中,更有數不清的故事、豐沛的人情味──信維市場位在臺北市黃金地段,房價卻是全市最低,建築內近乎無光,二樓卻有湖州粽吸引饕客循竹葉香氣而至。南門市場初設立時為供應在臺日本人日常採買的高檔菜市場,而後主要消費族群轉為國民政府家眷,販售的上海本幫菜與江浙甜點是最大特色。

尋找並記錄可能消失(或已經消失)的傳統老味,知名Youtuber香老闆花了八個月時間,走訪臺北市內56座傳統市場,每座市場至少重複拜訪三次以上,將這些市場背後的歷史與故事、周邊景點、美味小吃化為文字與影像,期望能讓更多人發現傳統市場的美好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