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免疫學》

醒報編輯 2022/01/19 21:00 點閱 3335 次

「提升免疫力」,簡單來說就是「提升健康等級」。養成提升免疫力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降低流感和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風險,也有助於預防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透過本書了解生活中「本來就應該這麼做」的事,簡單細微的改變,就能提升你的「健康等級」。

只要透過日常習慣的培養,例如:三餐不要吃到十分飽,維持八分飽即可、即使再累也一定泡澡、每天睡滿七小時、常保笑容和感恩的心、保持正面思考等,不僅能降低流感和新冠肺炎等感染疾病的風險,就長遠看來,也有助於預防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生活習慣病。

不論是工作還是私生活,有些人總是秉持著「一定要把行事曆塞好塞滿」的態度。遇到行事曆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的時候,的確有可能讓人產生自己正在浪費時間的想法。不過,撇開工作不提,就私生活而言,偶爾讓自己「浪費時間」反而很重要。

適度地休息

當我們每天為了工作、家事、安排私生活而疲於奔命,即使心理上覺得很滿足,卻也無法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於是,日積月累下來,沉重的疲勞終於壓垮了免疫力。但是,如果勉強自己運動,情況只會雪上加霜。當交感神經過度活動,免疫細胞的功能也會跟著減退。如此一來,即使是精心安排的行程表,對體力而言也只是「浪費」。

最重要的是適度地休息。請拋開「放假的時候無所事事就是浪費時間」的想法,如果是周休2日,請從中挑1天盡情讓自己無所事事吧!

此外,安排時間出遊或專注在感興趣的事物,讓身心獲得休息,對提升免疫力也能發揮正面效益。提醒各位一點,旅行時不要想著多跑幾個景點,最好能留點時間,讓自己對著眼前的風景放空,什麼也不想,更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肚子不餓卻吃飯

我發現坊間不少有關介紹健康和瘦身資訊的書籍都會強調「3餐一定要正常吃」。雖然這樣的觀點不算有錯,但讓我介意的是,如果有人很執著於這一點,明明肚子不餓,卻還是只要時間一到就坐下來吃飯。實際上,這麼做對身體絕非好事。

第一,身為免疫細胞的白血球,活動力在飽足狀態下不夠活躍,無法澈底發揮作用。相反地,白血球的威力在空腹狀態下反而會增加。白血球的功能是吞噬入侵體內的異物,但如果處於血糖上升的飽足狀態,白血球的能力會降低至正常水準的一半,免疫力也隨之下降。

肚子餓了再進食

話說回來,各位平常吃早餐和午餐的時間大多是固定的吧。如果無法自由調整,建議各位調整分量,不要讓自己吃得太飽。與其遵守用餐時間,斟酌目前的身體狀況更為重要。

舉例而言,我們不妨看看自然界的動物。一般而言,動物只有在肚子餓的時候才會進食,遇到生病等身體出狀況的時候,更是會完全停止進食。原因是空腹可提高自然治癒力,進而提升免疫力。人和動物一樣,最好是只有肚子餓了才進食,至於其他時候,其實不需要勉強自己吃東西。

體溫降 免疫力也降

為了健康的生活,體溫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人的體溫保持在36.5℃~37℃,身體的活動效率最佳。具體而言,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就會下降約30%,基礎代謝也會降低約12%,甚至連癌細胞也更容易繁殖,可說是百害無益。為了維持適當的體溫,重新檢視飲食的內容、找出壓力來源和讓身體受寒的原因尤為重要。

特別是夏天更不可掉以輕心。夏天是炎熱的季節,所以一般人很容易忽略身體是否受寒,因此反而更加危險。首先,因為天氣炎熱再加上容易水分不足,很多人喜歡在夏天喝冷飲。殊不知冷飲會導致身體受寒,連帶免疫力下降。所以喜歡吃冰得透涼的食物或習慣在飲料加冰塊的人,更需要提醒自己。

冷氣溫度適中

喝的時候,不要直接一口下肚,而是先含在口中稍微溫熱後再喝下去。另外,即使是水分本身也不可補充過量。因為過量的水分在胃裡囤積,會將胃酸稀釋得太薄。胃酸有保護胃部不受細菌侵擾的作用,當胃酸無法發揮效用,也會使免疫力降低。

另一方面,也必須當心冷氣吹太久或開太強,造成身體發冷的問題。如同前述,身體受寒會造成體溫下降,連帶降低免疫力。除了避免直接對著冷氣的出風口吹風,溫度也不可調得太低,最好是調到讓身體稍微流點汗的溫度。

細嚼慢嚥益處多

趕著出門上班或上學吃的早餐、必須在一定時間內解決的午餐等,造就了現代人總是匆忙用餐的習慣。但是,就免疫力的觀點而言,狼吞虎嚥沒有任何優點。食物若沒有經過仔細咀嚼就吞下肚,不但會增加肥胖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造成免疫力下降。

只要稍微多花點時間慢慢吃,除了活化腸胃的功能,還能刺激副交感神經,提高免疫力。另外,細嚼慢嚥也有助刺激滿腹中樞,讓大腦適時做出吃飽的判斷,預防飲食過量。

促進腦部活化

不僅如此,咀嚼時分泌的唾液,其中含有的過氧化物酶,具備抑制致癌物質的效果,本身更是一種抗氧化物質,所以能發揮提升免疫力、延緩老化等各種正面效果。

細嚼慢嚥的好處不僅如此。另外還可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預防蛀牙和牙周病;此外還能增加臉部肌肉的活動量,帶動血液循環,促進腦部活化,達到預防失智的目的。為了永保健康,請各位隨時提醒自己要細嚼慢嚥。

吃薑不要削皮

薑含有多種有益身體健康的成分。不論古今中外都是應用極為廣泛的藥材。事實上,有7成以上的漢方藥品中使用了薑。

薑的吃法相當多樣,為了提升效果,各位在使用上有幾點必須特別注意。第一,薑不要削皮,請連皮一起吃。薑醇是薑的有效成分,而薑皮薑醇含量特別高,如果削掉不吃就太可惜了。其次是烹調的溫度不要超過100℃。因為薑油的功效超過100℃就會失效,以低溫調理很重要。

烤薑片簡單易做

還有薑泥必須現磨現吃,磨好後不可放置超過3分鐘。因為薑的有效成分接觸到空氣超過3分鐘,有可能會打折扣。如果當作佐料使用,最好是要吃之前才磨。

即使是生食,薑也能發揮充分的效用,且加熱再曬乾後的薑,薑油含量會增加10倍左右,更能發揮溫熱身體的效果。

在此為各位推薦在家也能方便進行的烤薑片,作法很簡單,是將薑塊切成薄片,放入烤箱加熱,再拿去晾乾就完成了。不論搭配食物或放入飲料都很適合,請各位務必試試看。

長時間久坐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坐在書桌前工作或念書,一動也不動就過了幾個小時,等到回過神來,發現自已的脖子和肩膀變得怪怪的。因為一直持續在緊繃的狀態下,肌肉變得非常僵硬。事實上,嚴重的肩膀僵硬、虛寒體質、偏頭痛也是許多從事辦公事務的人共通的煩惱。

坐在椅子的狀態比維持站姿的負擔較少,確實是比較輕鬆的姿勢,但是身體不必動,所以肩膀和脖子的肌肉容易變得僵硬,連帶使血液循環變差也是不爭的事實。這樣的狀況如果遲遲不見改善,日復一日,長久下來身體當然會出現各種不適,甚至有可能引發免疫力下降。

活動身體 放鬆肌肉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預防這樣的情況發生呢?原因既然是維持同樣的姿勢久坐,那麼只要每隔一段時間活動身體,讓肌肉放鬆就好了。我的推薦首選是能活動全身的健康操,但如果在辦公室或學校時,難免會顧慮他人的眼光,不妨改成只要坐在椅子上就能做的「肩膀上下運動」。

這個運動主要活動到的部位是肩膀和脖子等上半身的肌肉,不但可改善變慢的血液循環,也有預防肩膀僵硬和溫熱身體的效果。建議各位利用做家事的空檔,或者邊看電視邊做,養成定期活動身體的習慣。

力量姿勢 提振精神

一早起來就覺得心情低落,不論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想到待會兒就要參加面試或重要會議,心裡滿是緊張與不安……我想,各位應該都有過上述的經驗吧?當各位處於高度壓力和不安,自信幾乎蕩然無存的時候,請務必想起以下要為各位介紹的「力量姿勢」,讓自己心念一轉,激發出戰勝逆境的勇氣。

所謂的「力量姿勢」,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兼社會心理學者艾美‧柯蒂所提倡的姿勢,主要用於自我鼓舞。據說只要持續力量姿勢2分鐘,腦內啡之一的睪酮就會增加,促使荷爾蒙的比例開始改變,思考也從負面轉向正面,以滿滿的自信取代原本的不安。

所謂的力量姿勢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或動作,只要是能夠讓自己精神為之一振的姿勢都可以。例如握拳往上舉、像拳擊手一樣的揮拳姿勢、雙手叉腰抬頭挺胸、咧開嘴大笑。只要養成習慣,每天進行2分鐘,不只精神上得到提振,也能擺脫壓力,充滿自信與勇氣地迎接每一天。

推薦走路運動

為了保持苗條、健康的體型以及青春永駐,必備條件之一是每天適度的運動。但是,定期上健身房,或者挑戰從未嘗試的運動,既花錢也花時間,不是每個人都行有餘力。

更何況有些人原本就不擅長運動,或是覺得與其他人一起運動十分不自在。為了有上述困擾的人,在此要大力推薦的運動是走路。走路不用在意周圍的眼光,而且也沒有時間的限制,又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近年來成為極受歡迎的有氧運動之一。

健走強化心肺機能

不過,這裡說的走路,和平常的「慢慢走」不一樣,重點在於速度要稍微加快,改成「快走」。而且走路的時候,手臂要大力前後擺動。唯有活動到全身,才稱得上是有效率的運動。最理想的速度是走到稍微喘氣。以目標而言,男性大約是1天走9000~1萬步,女性走8000~9000步。

養成每天快走的習慣,主要的益處包括提升下半身的肌力和緊實肌肉、藉由血流量的增加強化心肺機能,以及活化腦機能。此外,除了快走,同時搭配飲食控制、少吃零食,降低熱量攝取也能達到很好的減重效果。
(興韻/輯)

《趣味免疫學》
作者: 石原新菜
出版社:晨星

其他書訊:
《如果世界沒有伊斯蘭》
作者: 葛雷姆.富勒
出版社:廣場出版

2001年,恐怖分子挾持客機撞進世貿大廈,九一一事件爆發。二十年後,美軍狼狽撤離阿富汗,塔利班則席捲喀布爾,贏得政權。二十年間,反恐戰爭與恐怖攻擊不斷,衝突似乎永無休止。彷彿只要伊斯蘭與穆斯林存在的一天,和平便沒有指望。不過,真的是如此嗎?

本書的核心,是一場CIA的敏感度思想練習:「如果世界上沒有伊斯蘭,衝突是否仍會發生?」答案是肯定的。這場CIA的思想練習,就是希望戰略家能夠突破盲點,去看見「宗教」以外還有哪些政治、經濟、地緣因素?又是哪些「隱形力量」在發揮作用,左右區域情勢?

《走出受傷的童年》
作者: 蕾斯莉.里蘭.費茲, 吉兒.哈伯德
出版社:啟示

每個被父母傷害過的人,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爸媽不愛我?」、「在這個家裡,我好像是多餘的。」有些人選擇把家庭的傷痛表現在外,於是逐漸長成一個「難搞」的人;有些人則是把痛苦內化,表面上看起來沒事,其實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童年的創傷不會消失,在長大之後依舊影響我們,讓我們總是質疑自己、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甚至可能蔓延到下一代。本書帶領我們去看見自己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幫助那個受了委屈卻從來沒機會開口的孩子,說出實情,放他自由。

《這樣裝潢,多少錢?》
作者: 漂亮家居編輯部
出版社:麥浩斯

「我只有這點錢,到底應該怎麼分配才不會出錯?」「想要清水模,又想要大理石,預算不足下我只能二擇一嗎?」「付了頭期款卻發現存款所剩無幾,如何才能該有的都有,質感也不扣分?」

如何精準分配預算,應該是面臨裝潢需求的人最先碰上的煩惱,稍稍做點功課就發現,可能往往做了A工程後,B工程的預算就所剩無幾了,夢想中的居家品質、空間想法與設計似乎難以通通實現。

漂亮家居編輯部聽到你的心聲,本書囊括7項基礎工程、4項裝飾工程、4項機能工程,告訴你:即使是同一種裝潢,也會有不同等級的做法與價格,幫助你更能妥善分配預算、做出取捨,把錢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