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處若改名成功 兩岸隔閡會加劇?

林志怡 2021/09/12 14:40 點閱 3706 次
駐美代表處更名將牽動國際情勢。(網路截圖)
駐美代表處更名將牽動國際情勢。(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駐美代表處若能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學者擔心兩岸情勢緊張與實質效益。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與前外交部長程建人都說,改名成功恐怕只能讓一部分的人「爽一下」,對兩岸關係不見得全是好事。但國防安全專家蘇紫雲認為,改名只是為了方便與中國做出區別,無需過度設想北京的反應。

兩岸不信任恐加劇

對於本次駐美代表處改名的可能性,黃介正與程建人都認為,駐美代表處若能成功改名固然是件好事,但也伴隨了刺激中國的風險。程建人對媒體指出,如果失敗了,台灣沒有什麼損失,因為台灣已經是「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好輸的了)」,但若成功了,則要承擔兩岸不信任加劇的後果。

黃介正受訪時指出,這次駐美代表處改名若無益於服貿條約簽訂、停止美豬進口、恢復官方關係等,「可能就要三思了」,在官方關係無法恢復的情況下,改名的意義有限,「只是讓一部分的人爽一下」,後果則須由國軍跟全體人民共同承擔。

不用過度反應

另一方面,中山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受訪時則指出,若改名成功,中國恐透過外交、經濟方面對台灣施壓,軍事動態上則以類似日前中國對日本進行「軍艦常態化」訓練、海上民兵包圍島嶼等介於其他灰色地帶的行動為主,「還不到武力直接侵台的程度。」

蘇紫雲受訪時則持另類觀點認為,駐美代表處更名其實更像是要「方便與中國代表處做出區別」而已,並無刺激中國的意味存在,更沒有台獨意涵,不需要過度猜測北京的負面反應,且在歐洲國家也已經有多國更名為「台灣」,與統獨無關,即使改名失敗,也只是「技術問題」。

改名成功機會高

此外,黃介正認為,民進黨在此時打出駐美代表處改名的球,主要還是基於增加台灣認同、轉移疫情與疫苗焦點、爭取選票、試圖刺激中國等理由,與 27 年前駐美代表處改名時的避免台灣地位遭中國矮化、降低台獨意涵等考量截然不同,而「現在球已經在美國手上,看他們怎麼接、怎麼處理變成是關鍵。」

對於美國會花多久時間給出結論,蘇紫雲認為,若美國同意的話,很快就會釋出相關消息,實質的調整也可以在「兩到三個月內完成」,且已有「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的先例,本次改名成功的機率非常高。

林穎佑也認為,駐美代表處更名的議題其實還在討論階段,且比較像是「在測試國際風向球的作為」,美國內部也還有很多面向要做考量,短期內不太會給出確切回覆,就如立陶宛代表處更名一事,須觀察整體國際反應,包括友邦是否有可能跟進改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