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

醒報編輯 2021/06/17 07:36 點閱 18109 次

疫情的爆發,不僅改變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讓臥房成了辦公室,讓新世代對抗舊世代,更加劇貧與富、紅海與藍海、戴口罩者和痛惡口罩者之間的鴻溝。2020年,病毒每天奪走1000個美國人的生命,但市場指數持續攀升。

一些企業如居家健身公司、視訊會議軟體業者、以及電商——一夕間發現自己被排山倒海的訂單給淹沒;然而,餐廳、旅遊、飯店、現場表演,則為求生存而苦苦掙扎。

部分強大的科技公司獨占寡頭,隨著破壞性創新而蓬勃發展;大學高等教育在人們無法並肩群聚的時刻,發現他們既有的價值主張越來越難以為繼。另外,疫情也突顯出政府和社會的深層問題。與其說冠狀病毒是改變現狀的觸媒,不如說它是加速趨勢發展的催化劑。

大小只有人類頭髮寬度400分之1的病毒,占領了我們130億兆噸的星球,讓它以10倍速度旋轉。

生活剩視訊及外帶

但是,即使時間(變化)加速,我們的生活卻靜止不動。就像我的兒子第一次拿到糟糕的成績單一樣,我們無力去想像此時此刻之外的事。沒有之前,也沒有之後,只有Zoom視訊、外帶餐點以及Netflix。

我們查看病例數和死亡數,也查看電玩遊戲分數和影片播出時間。2020年夏天最賣座的電影是《棕櫚泉不思議》(Palm Springs)──一個關於兩人不斷重複過著同一天的故事。

我經歷人生五十多個寒暑,知道糾結於此時此刻是不對的。就像我對孩子說的,我也試著說服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這本書嘗試做的,就是把眼光跳脫當今的空前變局,藉由創造未來去預測未來,催生對話,找出更好的解決之道。

從商業角度看此巨變

當我們這顆唯一能夠負載生命的星球回復它的正常轉速之後,企業、教育和我們的國家會出現哪些不同?它是否會更合乎人性、更繁榮興盛?或者人們會希望它乾脆停止運行?我們能做些什麼以打造那個「之後」?

我是個創業者和商學院教授,因此我透過商業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這也是本書的核心──這場世紀疫情會如何重新改造商業環境。我檢視為何疫情讓大公司,特別是大型科技公司得利。

這本書有相當的篇幅是我的第一本書《四騎士主宰的未來》在疫情時代的更新版,我重新審視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和Google。同時我也觀察這四巨頭主導的產業之外,還有哪些破壞性創新的機會,前途大好的又是哪些公司。

企業並非在真空中運作,因此我把這些企業故事連結到更廣泛的社會故事裡。我用整整一章來討論高等教育,因為我相信它已趨近重大轉型的邊緣。我會討論幾個文化上和政治上因疫情而揭露和加速的普遍趨勢,解釋我何以認定一整個世代以資本主義之名所進行的變革,已經對資本主義體制造成傷害,以及我們能如何做出補救。

危機削弱復原力

這是一場全球性的危機,儘管我的舉例和分析都是源自美國的經驗,我希望這些洞見對其他國家的讀者也有其價值。我首先要提出兩個論點。第一,這場流行疫情影響最深遠的衝擊,是它將扮演一個加速劑;它會啟動一些變化並改變一些趨勢方向,不過在此同時,疫情的主要影響是加速已經存於社會的動力。

第二,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危機更大、更具破壞性,機會也就更大。不過,我對第二點的樂觀態度會受到第一點影響──許多因疫情而加速的趨勢是負面的,削弱我們在「後疫時代」復原和發展的能力。

電商發展也很迅速

有句話,據說是列寧說的:「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說這句話的不是列寧,而是蘇格蘭的國會議員喬治.蓋洛威(George Galloway,好姓氏)。蓋洛威用典型蘇格蘭人簡明扼要的方式,把列寧在一九一八年發動俄國大革命帶來激烈變革後較冗長迂迴的話又重新詮釋一遍。

在幾個星期內發生了幾十年才完成的事,這個情形在大多數產業類別和人生各個面向上演。電子商務扎根於2000年,自此之後,電子商務在零售業的比例大約每年成長1%。在2020年初,大約有16%的零售業是透過數位管道交易。

美國出現疫情後(2020年3月到4月中旬)的八個星期,數字跳增到27%……而且沒有退潮的跡象。美國在八星期內取得了電子商務十年的成長。

快轉十年的市場

不論社會的、企業的、或是個人的任何一個趨勢,好像已經向前快轉十年。就算你的公司還沒到達那裡,消費者行為和市場也已經到達2030年趨勢線的位置上──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

如果你的公司收支平衡不良,那現在已經無力為繼;如果你從事的是必需品零售業,那麼你的產品比過去更必需了;如果你在可選擇性零售業,你的產品比過去更顯得可有可無。在你的私人領域,如果你和伴侶彼此有爭執,現在衝突更嚴重了;要是你們關係很好,如今又多了十年的經歷和友好。

數位平台需求暴增

幾十年來,各家公司把幾百萬美元投資在虛擬會議的器材上,期待能夠消弭距離。大專院校心不甘情不願的在90年代初引進數位教學平台Blackboard這類的科技工具,(或多或少)避免和外頭的世界脫節。

通信公司推出各式廣告,宣傳虛擬的家庭餐會、為病人看診的跨國醫師、以及不需離鄉背井就可以跟全世界最棒的老師學習的課程。然而幾十年來,情況沒有太大改變。造價數百萬美元的視訊會議系統並不奏效;學校教職員抗拒複雜程度超過白板筆或PowerPoint之外的任何科技;FaceTime和Skype開始進入我們的私人通訊領域,但是還沒有達到它的「臨界量」。

但在幾個星期內,我們的生活全部移到了線上。商業活動以遠距進行,每一場商業會議都是虛擬的,每個老師都成了線上教育者,社交聚會也搬到螢幕上。市場上的投資者計算破壞性創新的公司價值,不是以未來幾個星期或是幾年為基礎,而是根據這家公司在2030年可能的市場位置。

負面趨勢加速

蘋果公司花了42年的時間達到一兆美元的市值,然後只花二十個星期從一兆美元加速到達二兆美元(從2020年3月到8月)。同樣在這幾個星期內,特斯拉(Tesla)不只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汽車公司,甚至還比豐田(Toyota)、福斯(Volkswagen)、戴姆勒(Daimler)、以及本田(Honda)等的總和還有價值。

幾十年來,大城市的市長和都市計畫官員一再主張要開放更多自行車道、行人專用區,以及減少汽車數量,幾十年來,車輛、空氣汙染和交通意外,卻依舊充斥在我們的街道和空氣中。然而,幾星期內,騎自行車的人們上了街,戶外的餐桌數量大增,天空也變乾淨了。

負面趨勢可能以更高的速率加速。幾十年來,經濟學家一再警告,經濟不平等持續加深,經濟流動性則日趨遲緩。原本只是隱含令人不安趨勢的經濟,現在成了失能的反烏托邦(dystopia)。

失去工作或遭減薪

有報告說,40%的美國人要籌措四百美元的緊急支出會有困難。即使出現空前的十一年經濟擴張,也不代表這樣的趨勢會因此消散。接著,在Covid-19帶來經濟衰退的前三個月,美國失去的工作機會(13%)比起大蕭條時期兩年所失去的(5%)還要多。

半數的美國家戶因為疫情的爆發,至少有一人失去工作或遭到減薪。收入低於四萬美元的家庭受創最為嚴重──在2020年4月初有近40%遭解僱或休無薪假;相較之下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失業的比例只有13%。

世界加速轉動,不管是往好或往壞的方向。

(興韻/輯)

《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
作者:史考特.蓋洛威
出版社: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