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前所未有的旱災 政府該做什麼?(20210426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 2021/04/26 20:47 點閱 47771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台灣整合防災工程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竇興韻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這段時間非常需要瞭解氣候跟環境的知識,因為全台灣老百姓從限水開始,已經深深體會到進入一個很可怕,而且有史以來非常嚴重的乾旱狀況,除了民眾受到限水的影響,企業也因為限水要設法找出節水之道,甚至是使用再生水的做法。

好在母親節快到了,也即將迎接每年五月的梅雨季節。全台灣民眾都是大旱望雲霓這般期待梅雨的到來,按照過去經驗,大概四月底、五月初梅雨就會來?

梅雨慢來且量少

賈新興:5月1日到6月30日是氣象局認定為梅雨季的期間,目前從預報的資料看起來,梅雨鋒面的建立可能會落在5月下旬左右,大概5月21日到6月1日,距今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以正常氣候上的時間來講,北部較多降雨的時間是在5月15日到5月20日。

第二,梅雨季降雨量初步看起來,5月份可能會比氣候平均值來得少,6月份也是少雨的機會比較高。水利署現在已經有跟以前比較不一樣的做法,就是有找民間的專家、中研院的學者及氣象局官方等,每個禮拜都會固定開氣象分析的會議,這些氣象資訊對水利的管理非常重要。

每周開會應變

雖然四月下旬有下雨,但是對台灣的旱象來說,其實只能解一點點的渴,真正要解旱還是要靠梅雨季帶來的豪大雨;但因現在少雨的機率比較高,按照過往的經驗來看,可能還是要等到颱風季來才能真正解旱。所以我們真的要全國不分各地,努力、用力的節水跟省水。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雖然期盼梅雨來可以解渴,但是會比較晚來,來了量也不大,助益很有限。中央單位已經用盡各種方法,每週都分析氣象情資,因為賈博士都有參加,請您分享現在政府最主要在做哪些事?

政府三大作為

賈新興:到目前為止,北部水庫還算充裕,特別是翡翠水庫。今年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劃,就是區域的調度跟支援。翡翠水庫去支援板新,也就是板橋、大台北一帶;石門水庫就去支援新竹;高雄沒有水庫,是靠伏流水,那就由台南去支援高雄。所以現在區域水資源的調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第二,只要在非地層下陷區,已經有一些前瞻基礎建設的新增項目,例如「抗旱水井」。目前全台約有1250口的抗旱水井,其中有160口可以併入自來水系統,每天約可供應34萬噸的水。

另外,介於地下水和河川河床之間的「伏流水」擴大開發,特別是高屏溪,完成了大樹跟溪埔的開發,每天約有25萬噸備援水源。

再來也有強化一些新的技術,比如RO逆滲透水的利用,或建築工地的地下水;特別是在台中有幾個工地,有通過68項水質檢驗符合飲用水的標準,可善加利用支援台中地區。另有增加大型淨水處理設備、處理海淡水等,這些在今年都是非常重要的幾個抗旱作為。

問:可是用水庫去支援的話,也會有時而窮,尤其雨都沒有下來,翡翠、石門水庫總會用罄。而水資源調度需要很長的輸水管,也是一種建設吧?

抗旱水井有達標

賈新興:的確,現在的狀況就是靠著水庫省下來的水來支援整個供水系統。其他替代水源開發,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抗旱水井、地下水的開發、伏流水,還有一些海淡水、再生水等,其實都牽涉到很多硬體設施。環境資源再回收水的利用,有時候離需要的工廠很遠,還是要管線鋪設。

有一些工程進度相對是比較慢,但現在抗旱水井、建築工地的用水以及伏流水等,目前都算是有達到目標,區域的水資源調度也還算運作的不錯。但是如果老天持續不下雨的話,水也會用完。

問:現在我們想盡各種辦法去找水,把我們現存的水做有效的利用,就讓人民很感慨,之前在長期不缺水的情況下,從來不會去開發這方面的智慧跟能力,現在簡直把所有可用的水都拿來調度了,不知汪老師是否有此感慨?

氣候變遷的前菜

汪中和:是,我覺得這是氣候暖化對於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正在施展的壓力,今天面對的是乾旱,其實就是我們未來挑戰的「前菜」。因為暖化的關係地表溫度不斷升高,水文日趨極端化,不管是現在的乾旱,還是颱風可能有的超大豪雨,這類挑戰將來會越來越強。

這次的乾旱其實提醒我們,水資源的建設是刻不容緩,現在做當然有些晚,但是現在不做,以後就會更慘;所以我們現在還是要加緊進行,而且要擴大推動。

問:想請問政府近年的案子,有哪些是民間要去配合的?總不能政府乾著急,民眾如何配合政府的抗旱水井、區域調度、伏流水等,您怎麼看?

開源節流來儲水

汪中和:其實就像剛剛聊到的,分兩部分,一就是盡量開源,二就是盡量節流,從開源節流來想辦法因應水資源的挑戰。開源節流政府要做,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過其實民間也可以做。

舉個開源的例子來說,面對氣候暖化,將來氣溫越來越高,降雨越來越極端,第一需要的當然是蓋水庫,雖然現在我們已沒有蓋傳統水庫的地方,但有個非常好的方式,就是蓋「都市水庫」,就是在都市把所有的道路下面變成水庫,這叫「海綿都市」。

道路是政府管的,道路下面的儲水設施,政府當然要一直不斷地推動加強;而民間單位,特別是企業,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利用來去推動,把它變成一個小水庫。像個撲滿,一旦下雨,等於自己有個儲水空間,就不怕外來供水不夠的壓力。

不單是企業單位,其實像學校、地方政府,有那麼多的空地、公園、停車場、操場等,其實都是我們將來可以儲水的空間。

問:不曉得在政府每週一次的會議中,有沒有提過海綿城市的構想?等到梅雨或颱風來了,就有機會存水,不要又發生像今年這樣旱象緊急的狀況。

賈新興:海綿化的城市設計在中央部會裡面確實有討論過,只是現在落實的狀況相對速度還是比較慢。台灣因應未來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及利用,我認為應該要拉高到國安的議題上。汪老師剛提到現在只是氣候變遷的前菜,後面端出來的會是無法想像的大餐。

台灣先天上地形河川的狀況,使水不容易留下,所以要更有效的把上天給我們的雨水儲留下來。除了海綿化城市,另外也例如桃園的埤塘,是天然的蓄水池;
水利署現在也把一些廢棄的農地當成洪泛平原(滯洪區),兼具防洪及蓄水。

正確認知水的價值

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提到珍惜水資源的主題,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讓全民正確認知水的價值。我們很自然的把水龍頭打開來就用水,但其實全世界很多人是沒有這種自來水可以使用的。

要清楚認識水對地球環境生態的重要性,對工業、農業、商業發展的重要性,對整個經濟生產,特別是文化層面、宗教信仰層面的重要性。這些價值累加起來,當我們在使用水的時候,才會更珍惜水的重要性。

問:謝謝兩位專家的分析。最後問一下汪老師,剛剛提到水資源調度要提升層級,之前也呼籲過很多次,是否只靠水利署是不夠的?

汪中和:是,海綿城市其實是跨部會、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建設,牽涉到許多層面,所以一定要行政院或更高層級來做協調的工作,而且是要長期的推動。

問:呼籲政府提升因應環境變遷的層級,有更大的決策權去做各種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