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研究所研究員)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印度最近連續發生各種抗爭活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農民的罷工活動,起因是政府新制定的農業改革法案,放寬農產品價格管制,取消農作物最低保障價格,使農民失去議價能力、受大型企業擺布。印度的農業是國家經濟很大的來源之一,此次的抗爭恐怕會對國內造成很大的影響。
減少補助農民不滿
嚴震生:印度最近的抗爭,其實國際媒體報導的不算太多,在台灣主要關心印度的話題在於,RCEP成形後為何印度不加入?不加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項就是跟農業有關,印度政府認為加入RCEP後,可能會危害到國內農業的發展,因此在還沒有相關保護措施前,不想貿然加入。
對於農業補助很多國家都有在實施,但是在與他國談自由貿易的時候,勢必得減少。而印度政府就想要試著讓國內農業市場化,想減少對農民的補助,因此先從最低價格收購保障開始著手改變。
30萬農民上街頭
在台灣也有最低收購價格的保障,但通常只發生在作物過於量產導致價錢低於農民工錢時才會啟動機制,而印度現在並不是因為農產品價格不好,而是希望取消保障,這樣會導致印度的小農無法與大型農產企業競爭,因此有30多萬農民走上街頭抗議,規模非常大,已經持續了兩個禮拜。
參與抗爭的農民包圍印度首都新德里,在鐵路、公路上靜坐抗議,把所有新德里的交通要道都給癱瘓,能感受到農民對於此次農業法案的更動是非常不滿的。我本身非常愛吃印度的長米,印度的農業發展其實不錯,但是還是小農居多,若是政府無法給予保障,我想這些小農將來恐怕就得任大企業予取予求了。
問:這麼大規模的抗爭活動,印度政府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彌平?
莫迪政府漠視訴求
嚴震生:我覺得還是要嘗試跟農民對話,彼此進行溝通後,找到一個折衷的方案。可是現在看起來,農民對莫迪政府的做法並不是很滿意。而且莫迪政府長期以來支持度蠻高,逐漸走上比較威權的統治,並不是這麼在意這些抗爭。
我想執政者因為握有權力而傲慢,讓農民沒有辦法再忍受,只好作最壞的打算,用包圍消耗戰,讓執政者妥協。
問:印度大概一半是靠農業為生,而且有80%都是小農,但這次新法案通過受益的確是大型的農產企業,再抗爭下去恐怕會動搖到國本?
能否引起民眾關注?
嚴震生:我覺得再繼續擴大,就要看印度一般老百姓怎麼看待這個事情,今天最主要的抗爭原因,就是印度政府不願再補貼農民,且對一些農業的規範進行不合理的要求。
舉例來講,印度農民認為農地收割後必定得透過焚燒稻稈來清理農地,要求取消焚燒稻稈的罰款,但燒地的方式造成空氣汙染,在冬天對印度北部造成的影響尤其嚴重,因此被列為違法。這也導致農民得要負擔額外的成本去清理農地。
但此次農民罷工能不能引起印度民眾、消費者的重視,但我想罷工前期因為糧食、農產的價格還不會受到太大的波動,一般民眾可能很難理解這件事的嚴重性,因此對於本來就處於弱勢的印度農民,現在又碰上強勢的政府不斷用法規去要脅,我想這對於印度農民來講恐怕是場惡夢。
問:沒錯,看到印度的情況,想想台灣前陣子,農民為了灌溉用水的問題也進行過抗爭,他們認為政府管制農業用水,卻對於工業用水大戶大開後門,非常不公平。
再來是,最近有關萊豬跟核食進口的問題,也讓許多養豬和食品業者感到不安。
這些農產畜牧業都是屬於社會上比較弱勢的一方,對這些比較傳統的產業,政府應該要怎麼保障?特別是面臨自由貿易開放,他國東西要進口時,怎麼去因應?
日本補貼得農心
嚴震生:日本就是一個最鮮活的例子。日本的自民黨為什麼還能夠持續執政到現在,大多來自於鄉村的支持,他對農民做出很多的承諾。即使今天他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但仍持續補助給受害的農民,因為日本地狹人稠,農業規模很難跟美國的農業來競爭。
在這種情況之下,政府只能給予其他方面的補貼,減輕農民的受害程度。印度政府若希望在未來走向比較自由開放的市場制度的話,就得要積極跟農民溝通,要讓農民知道政府是站在農民這一邊的,有了好的起點再去談後續補助的相關規範。
但這點確實很難做到,包括台灣也是相同狀況,可以看到政府並沒有完全站在農民這一邊,這對農民是最大的傷害,農民已經是看天吃飯了,結果面臨缺水問題時,政府竟然選擇救工業,然後農業可以先停灌。
雖然台灣政府有給予農民補助,但農民肯定不在乎這點補貼,只希望政府要公平對待想出辦法,不要每次缺水就優先犧牲農業。
農民起義履見不鮮
問:歷史或國際上的農民革命履見不鮮,嚴老師能否分析一兩個?
嚴震生:元朝末年就發生過農民起義的事件,清朝也是因為農地問題引起農民不滿引發一些抗爭。而法國的農民是常常抗爭的,2015年西班牙的農產要進口法國時。法國農民認為會損害到國內的農產價格,因此發動抗爭,開了幾百輛卡車堵在西班牙農產要輸入國內的道路上,直接封鎖道路。
農民在大部分的國家中,人口比例不算很多,尤其在歐洲、台灣、美國都不到5%,但農作物糧食是國家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善待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