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貧窮帶來的社會險象 (王翔正)

醒報編輯部 2020/11/16 12:57 點閱 6755 次
近年來的低經濟橫行,生活的壓力也會帶來行為的改變,帶來更多社會上的亂象。(網路截圖)
近年來的低經濟橫行,生活的壓力也會帶來行為的改變,帶來更多社會上的亂象。(網路截圖)

我國金融研訓院發佈《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報告中,顯示國內有6大族群包含「30歲以下及60歲以上者」、「新住民及原住民」、「非典型就業或無業打零工者」、「家庭收入偏低者」、「租屋族及社宅居住者」與「婚姻狀態不穩定者」等都處在財務脆弱的狀態。

職場生態已改變

除此之外,我國有47%的家庭年收入低於80萬元,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態,屬於財務脆弱的潛在族群,調查更令人擔憂地指出,有3成的民眾幾乎沒有儲蓄,有19.5%的民眾無法在1週內籌到10萬元,甚至有15.5%的民眾光是基本生活開銷都有困難,若面臨突發性狀況例如失業、疾病、意外等衝擊,經濟狀況堪憂。

今年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時有業者倒閉或欠薪的新聞,全民的經濟狀況備受考驗,短期、自營、無雇主、以計畫為單位的非傳統工作持續增加,許多人寧願兼差多份工作,也不願從事無自由的正職工作,外送產業崛起的「零工經濟」,逐漸改變職場的生態。

生活安定可防犯罪

以邇來發生長榮大學馬來西亞籍女大學生遭擄姦殺棄屍案為例,梁姓嫌疑人除了自身的情緒控制以外,目前無業也是刺激犯罪的因素之一,2003年學者桑普森和勞伯(Robert Sampson and John Laub)提出犯罪學生命史理論,顯示是否擁有工作為突然中止或持續犯罪的重要判斷依據,由此可見生活足夠的經濟支持,絕對是預防犯罪的良藥。

近年來的低經濟橫行,對於社會底層的人民,每日生活開銷不啻是一項生活壓力,壓力也會帶來行為的改變,根據臨床實驗發現,暴力行為與壓力有關,壓力會提升動物的攻擊性,因為攻擊行為能夠減輕壓力。

壓力使人自私

此外,壓力會使人的同理心降低,變得自私,醣皮質素上升的越多就越自私,所以要減少暴力犯罪,釜底抽薪的方式是政府帶頭拚經濟,老百姓有飯吃,生活壓力減小,就能夠有效的降低暴力行為。

日本詩人相田光男在311大地震時曾述:「沒有不會停的雨,天必會放晴。」武漢肺炎新型病毒的疫情終究會告一段落,但現今最棘手的是物價、房價逐年飛漲,而工作薪資停滯不前,上有老、下有小要養,賺錢難度愈來愈高,民生用品愈漲愈凶,迎面襲來的低經濟早已不堪負荷。

為解決萎靡不振的經濟慘狀,需從提升國民薪資水平之願景開始,藉以解決長期低薪的就業環境,倘若未從基礎扎根做起,這個低經濟的無底洞,恐怕無法補實,只能持續的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