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台灣就轉彎?颱風成因路徑解析(20200907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20/09/10 17:47 點閱 58820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目前還處於颱風季,但是今年的颱風好像遇到台灣就轉彎。2019年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感覺,有好幾個颱風在預報時看起來很嚇人,但都往台灣上方或下方偏離,成了擦邊球,沒有對台灣造成重大傷害。

連續兩年都有颱風陸續生成,台灣都能夠全身而退,但也不能因為颱風沒有侵襲台灣,我們就掉以輕心。先請賈博士分析,到9月為止,台灣周遭的颱風狀況如何?

季風槽偏弱無法生成

賈新興:確實,今年台灣算是非常的幸運沒有颱風侵襲,只是在過程中有一點緊張,因為有兩個颱風非常近,幾乎就在家門口附近生成,氣象局馬上就發布了警報,但運氣還不錯,這兩個發警報的颱風對台灣都沒有造成影響。

今年颱風有幾個特別的地方,第一個,每年台灣颱風季7月是旺季的開始,平均大概會有3到4個颱風的生成,但今年7月沒有半個颱風生成,打破了1951年以來的紀錄,最主要的原因跟今年整個太平洋高壓太強,導致颱風生成的所謂的季風槽就被太平洋高壓罩著,以至於颱風無法順利成長,也導致今年颱風的生成時間落後。

營養不良個數偏少

一般颱風爆發的時間點通常是在7月中、下旬,大概在7月20號之後開始,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就會開始比較活躍,但是今年狀況特殊,一直到8月1日到8月10日才開始,而這短短的10天內,就有4個颱風的形成,算是爆發期遲到的現象。雖然在短時內形成了4個颱風,但也因為太平洋高壓太強,季風槽太弱,因此都屬於營養不良的型態,強度都偏弱。

若以氣候上來講,1月到8月平均大概要13個颱風要生成,但是今年1到8月只有9個颱風,加上9月的一個颱風,一共只有10個颱風,10個颱風到底是怎麼樣的概念?普遍來看,9月份的颱風生成個數,大概要有3-4個左右。1到9月平均的生成數應該要有18.3個,但是我們只有10個,所以今年的颱風生成數異常的偏少。

統計自1951年以來的颱風資料,其中只有1998年1到9月的颱風數量只有9個,是1951年以來,最少颱風的一個年度,這些都是非常特別的地方。

問:有一個疑問,剛剛賈博士提到,我們很幸運颱風過門而不入,到底是還是不好?優點是躲過颱風帶來的災害,但缺點是颱風不來雨水就會減少。汪老師,您怎麼看?

北部雨量偏少

汪中和:今年的颱風偏少給我們溫度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反過來說,雨水也很少,所以今年各水庫集水區供應的水跟往年比都偏低,還好今年中南部的雨量不會太少,落在正常的區間之內,只有北部地區的雨量跟往年來比是偏少的。

再往前看,到了秋季、冬季,就是北部地區的冬雨時期,然後南部就會進入乾旱無雨的時候。所以對台灣來說,今年下雨的情況不算太糟,因為馬上就快到冬季,北部的雨水會逐漸增加挹注一些。以長期的展望來看,水資源壓力會有,但是基本上還在可以應付的範圍之內。

問:汪老師提到了兩個重點,首先是颱風沒來,溫度持續高漲沒辦法降溫,還有台灣的飲用水資源,並沒有因為颱風不登陸而面臨壓力,請賈博士分析。

水資源倚賴颱風

賈新興:颱風季的降雨大概佔了全台灣的年雨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如果我們在梅雨季的時候降雨量不夠,在上半年所面臨的水資源壓力就會非常大。在過去幾年,也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形,梅雨季若不來,水資源就會很緊繃,因為沒來就得等到颱風季的降雨。

以今年的情形來看,5月的梅雨雖然有短暫下過正常的雨量,但之後雨量就偏少,也造就氣溫持續高漲不下的現象。台灣的水資源很倚賴颱風所帶來的雨量,以目前水庫的水位來看,跟往年比起來相對是比較低的,當然,水利署也有在做一些水資源的管理,因此不用太過擔心。

水庫水位低於平均

翡翠水庫的水位以今年來看的話,其實是有比歷年的平均水位還要低一些,目前的水位應該是接近150公尺左右,往年應該都有154公尺上下。過去最明顯的乾旱現象,發生在2002到2003年,那段期間雨量稀少,連台北市都差一點要限水了。

從氣候的背景來看,今年有點類似反聖嬰現象,雖然還未形成,但海溫型態呈現出較弱的反聖嬰配置,跟我們今年的氣候特性是真的還滿像的,比如說高溫、颱風的生成數等特徵,都類似於反聖嬰型現象下大氣的配置,反聖嬰年的特徵在於會有秋冬季颱風生成,跟東北季風形成共伴的效應,這是後續必須要特別留意的。

問:剛剛兩位老師都有提到高溫的問題,感覺颱風還是要偶爾來,否則真的會熱到受不了,除了能降溫還有雨水能豐沛水庫儲水。不過,現在已經9月了,今年10月、11月是否還有颱風會來?

嚴防秋颱共伴效應

汪中和:如果按照過去數據統計出來的每月颱風平均數量來看,台灣10月的颱風平均數落在3到4個,然後11月的話也有2到3個,12月都還有1個。所以,如果接下來這幾個月颱風都如長期平均一樣發生的話,今年的颱風最多也不過20個,所以我們今年颱風真的是偏少。

颱風數偏少又集中在下半年,所給帶來的壓力在於,上半年所儲存的水資源會很緊張,再者如果有秋颱生成,又碰到共伴效應,所帶來的傷害會非常可觀。舉例來講,2010年颱風的數量是有史以來最少的,那一年只有14個颱風,但在10月的時候生成了梅姬颱風。梅姬颱風所帶來的共伴效應,造成宜蘭、花蓮等東部地區非常慘重的損失。

今年的情況就像賈老師說的,我們是類反聖嬰現象,或說弱反聖嬰現象,跟2010年的狀況很雷同,所以接下來的9月、10月、11月,都是要特別留意的。不但是梅姬颱風,最近一次的就是2017年的卡努秋颱,也是帶來豪雨災情,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前面仍有很多的危機,一定要小心。

颱風不只繞過台灣

賈新興:大家最近都覺得颱風遇到台灣就轉彎,台灣像是有「金鐘罩」一樣,但絕對沒有什麼金鐘罩或神祕的力量,颱風移動的路徑是大氣各種條件所形成的安排,今年至今10個颱風都未對台灣造成影響,1954年、1964年颱風也曾經繞過台灣,1964年有37個颱風生成,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侵襲台灣。

颱風繞過台灣的情形,也發生在周邊的國家,像是日本、韓國也發生過,2017年有26個颱風生成,都繞過韓國,日本近幾年不斷受到颱風侵襲,強度都很劇烈,但在2008年27個颱風也都繞過日本,其中還有一個颱風剛好就順著日本的本島移動,但卻未登陸,真的是非常巧妙的事。

問:大家真的要重視居安思危,請賈博士做總結。

切勿鬆懈防範未然

賈新興:今年的颱風遇到台灣就轉彎,沒有對我們造成影響,但是颱風所帶來的水資源對台灣非常重要,而今年颱風轉彎,我覺得是大氣一種平衡的狀況,過去在1954年、1964年也曾發生過,所以提醒大家,未來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下,颱風的影響並不會從地球消失。

或許這幾年颱風對台灣衝擊影響沒有那麼大,但是看看周邊的韓國、日本,乃至於今年的北韓、中國東北各地的異常氣候,都在提醒我們,防颱意識不管是政府、企業或是個人,都要隨時準備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