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

醒報編輯部 2020/08/06 08:59 點閱 18284 次

談判是雙方智慧的交鋒,是冷靜的博弈,需要的是沉著的布局與敏銳的洞察力。控制情緒因此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放任情緒不但會干擾我們的邏輯推理、甚至引爆衝突致場面失控,情緒不滿的臉龐更會出賣我們原本想隱藏在心裏的真正意圖。

可是控制情緒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兩位作者索性以「超越理性(Beyond Reason)」為原文書名,從談判的心理學切入,教讀者如何駕馭情緒,做好情緒談判。為談判的理論與實務,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本書提出人們的五個核心關切是否被滿足,做為情緒問題或衝突的起點。以之為所有衝突的原始起點,異曲同工。這五個核心的關切是: 我的想法、感受、行動,是否受到賞識?我是否被視為是他們的一分子?我在重要決策上是否有自主空間?我的專業地位是否得到認可?自我定義的角色與行動,是否能讓我實現自我?

沒有人不被情緒影響。情緒可能毀掉雙方達成明智協議的機會,可能將原本和睦的關係變成兩敗俱傷的長期鬥爭,也可能讓公平解決的希望為之破滅。究竟什麼原因讓情緒如此令人苦惱?

情緒是談判的絆腳石

情緒會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處理實質議題。如果你或對方開始心浮氣躁,你們都得應付情緒帶來的困擾。你是否應該氣沖沖地奪門而出?開口道歉?還是靜靜坐著生悶氣?你開始花心思琢磨如何保護自己或攻擊對方,不再全心全意追求令人滿意的協議。

情緒會傷害關係。不可遏制的情緒或許適用於墜入愛河的戀人,但在談判過程中,情緒的大幅波動可能導致你出現不智之舉。強烈的情緒會蒙蔽思考能力,讓你做出危及彼此關係的事。生氣的時候,你可能打斷同事的長篇大論,而他正打算提出你們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他可能因此懷恨在心,在你下次需要支援時,袖手旁觀報復你。

情緒容易讓對方抓住你的弱點。如果你被談判對手的提議嚇倒,或在表達自己的訴求時支支吾吾,這些明顯的反應都會讓對手看出端倪,暴露出你「真正」的顧慮與弱點。有心人可以透過你的情緒反應,得知你有多在乎這些提案、議題以及你們之間的關係。他們或許會利用這些情報來對付你。

正面情緒幫助談判

雖然情緒經常被視為談判的絆腳石,也確實如此,但它們同樣可以成為寶貴的資產。情緒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談判的目的,不論是尋找有創意的方法來滿足雙方利益,或者改善一段岌岌可危的關係。

在以色列與埃及兩國的歷史性和平會談期間,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充分發揮了情緒的力量。他邀請時任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im Begin)和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dat)共赴大衛營,目的是協調兩國領袖達成和平協議。歷經漫長的十三天後,協商瀕臨破局,以色列人民看不見達成協議的一絲曙光。

到了此時,卡特總統已對和平會談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他大可顯露洩氣,甚至威脅比金接受他的最新提案,「否則後果自負」。但是敵對的態度很可能導致比金徹底放棄協商,而且恐有危及兩國領袖私交之虞。

相反的,卡特選擇動之以情,做出一件令比金大受感動的事。比金曾要求帶回卡特、沙達特和他自己的簽名合照,做為給孫兒孫女的禮物。卡特在每張照片各別寫上比金孫輩的名字,做為每個孩子專屬的禮物。會談陷入僵局時,卡特把照片交到比金手上。當看到孫女的名字赫然出現在第一張照片上時,比金不由得喊出她的名字,雙唇微微發顫。他翻看這疊照片,逐一唸出每個孫兒孫女的名字。他和卡特低聲聊起這些孩子和戰爭問題。這是整場會談的轉捩點。當天稍晚,比金、沙達特和卡特共同簽署了《大衛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

倘若卡特和比金交惡,就不可能出現如此開誠布公的交流。比金把自己的難處告訴卡特,既不抱持排斥心態,也沒有拂袖而去。正面情緒為不具恐嚇意味的對談設立基調,讓兩人得以化解重大分歧。

這樣的基調絕不可能「從天而降」,得靠真心誠意的努力才會出現。早在這場會談的一年多前、雙方首度會晤時,卡特和比金就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當時,卡特私下邀請比金總理前來白宮,推心置腹暢談中東的衝突情勢。幾個月後,卡特及其夫人邀請比金伉儷參加一場私人晚宴。席間,他們聊起各自的生活經歷,包括比金的父母以及他唯一的兄弟如何在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中不幸遇難。大衛營會談期間,卡特展現了關照各方利益的用心。例如,比金與沙達特初次在大衛營會面之前,卡特曾提醒比金,沙達特有可能提出咄咄逼人的方案,希望比金不要過度反應。

卡特不希望談判破局,比金和沙達特也是如此,「共贏」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卡特與兩位領袖之間的正面情緒,幫助會談得以繼續推進。

表達賞識的三要素

表達賞識絕不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由於我們往往不懂得如何欣賞別人,所以需要改善以下三點:設法理解彼此的觀點;從彼此的想法、感受或行動中發掘優點;
透過言語和行動表達我們的理解與賞識。

理解對方觀點

要欣賞另一個人,首要任務就是從他們的角度看事情,體會他們的感受。最主要的工具,就是你的聆聽與提問能力。

許多人認為,除非他們親口說出,否則你無法真正理解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很多時候確實如此,但你還是可以透過換位思考準確揣摩對方的想法。不過,即便你確實明白對方觀點,他們仍舊希望有人聽到。請做好聆聽的準備。

有許多積極的聆聽技巧可以幫助談判雙方增進相互理解,在此提出最值得注意的兩個技巧:除了聆聽字句,也要聆聽「旋律」。理解的過程,不只限於聆聽對方實際說出的一字一句。聆聽者也必須從談話氛圍蒐集訊息,感受說話者的心情、個性和語氣,領略話語背後的來龍去脈。

就像光聽一首歌的歌詞是不夠的,你也希望聽到伴隨這些歌詞的背景旋律。正如隆隆的鼓聲可以把深情的情歌變成充滿焦慮的戰鬥吶喊,說話的語氣也可以確認或推翻談判者說出的內容,好比一個人大吼著說:「我沒生氣!」

聽懂「弦外之音」

聆聽「弦外之音」。你有時會察覺對方話中有話;人們的話裡經常隱含這種模糊的言外之意。例如一場晚宴上,主人看著錶說:「今天真開心,我竟沒發現已經這麼晚了。」大多數客人都能立刻聽出主人送客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通常透露出一個人對正在討論的觀點,究竟持支持、反對或不置可否的態度。有一個簡單方法可以聽懂弦外之音,那就是注意聽對方強調哪一個字。下面四句話或許看似一模一樣,但每句話的含意各有不同,括弧裡的內容是對訊息的可能解讀。

「我」喜歡這份提案。(但是其他人不接受。)

我「喜歡」這份提案。(我強烈支持這個構想。)

我喜歡「這份」提案。(我喜歡這份提案勝過其他提案。)

我喜歡這份「提案」。(提案歸提案,我可沒答應簽約。)

切勿忽略模稜兩可或抗拒的態度。肢體語言傳達的訊息,可能跟人們實際說出來的話南轅北轍。留心弦外之音,你才能更深入理解對方的觀點。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
作者:羅傑.費雪、丹尼爾.夏畢洛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0/06/04